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战地红花七月开》——兴盛篇(一 --2)

发布日期:2019-09-02 09:17    来源:《战地红花七月开》    作者:编委会
刻苦学戏 大练基本功
    方针既定,立即行动。当时日寇频繁“扫荡”,兴县大川也屡遭敌人袭击。1942年秋末,为了能让七月剧社利用冬季好好休整训练,晋绥分局指示剧社西渡黄河到陕北后方李家窳进行冬训。
    此时,晋绥分局决定,调整剧社领导,叶石调去筹建鲁艺分院,高禹调到二分区大众剧社社长,沈以调到文联大众剧社任队长;裴世昌由延安调来七月剧社任社长,女红军袁光任指导员,郭沫林任副社长。原来剧社在延安新市场演出时,裴世昌这位酷爱晋剧艺术的军队干部、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来到后台,自称是山西梆子戏迷,要求上台唱《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剧社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演的也不错。接着,他提出要求跟剧社回晋绥工作。1942年深秋,他同妻子袁光便如愿以偿来到了剧社。
    张清人、武芝芳、王充等也随高禹去二分区大大众剧社。同时又调来了马泉则、路中奎、董新良、李辰征、薛蕴华等10多位同志。
    山西地方戏曲种类很多,有四五十种,如梆子、眉户、秧歌、道情等等。以梆子而言,便有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南路梆子、东路梆子几种。通常说的山西梆子,是指中路梆子,也就是晋剧。山西梆子流传最广,最受人喜爱。它的唱腔和曲牌较丰富,音乐优美动听。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就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晋剧演员,如盖天红、三儿生、丁菓仙等人,像梅兰芳大师一样,对晋剧的唱腔及表演程式都有很大的改进和创造。因此山西梆子的影响也随之扩大,剧目有数百个,成为山西、宁夏、内蒙、陕西、河北、河南一带群众喜闻悦见的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技绚丽的奇葩。七月剧社根据边区的地理特点,选定了山西梆子(晋剧)为主要演出形式,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兼演眉户剧和秧歌剧以及优秀传统剧目。
    方针虽已确定,但当时大家对晋剧尚属外行,如何办?答案唯一的是——掌握晋剧艺术的本领。因此,首先组织安排了学戏的分工,曾在延安鲁艺学美术的冯松学唱须生,学音乐的张翔也学唱须生,学编导的万一学黑头,少女吕光学唱青衣,杨征学唱小旦,丁立也学唱须生,薛蕴华学唱刀马旦,孔庆华也学唱黑头,张加毅、贾松茂、孙成明学唱文武小生,郭军学文丑,卜庆升学武丑,各个行当俱全。文武场(乐队)则由杜天文学板胡、唢呐,田连登学三弦,卫朝兴、张纪年、董新良、赵士洲四位原来就有基础,继续组成武场。当时的口号是“先钻进来,再走出去!”谁来教大家学戏练功呢?除剧社领导人裴世昌、郭沬林亲自动手外。剧社还从各方面请来一些造诣较深的山西梆子老艺人传授艺术。有一天,大家看见郭沫林带着一位老头到剧社,他身穿一套退色的灰军装,驼背,脑袋不由自主地摇晃,脸黝黑,布满皱纹,一看便知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受苦人。但他行走轻捷,朝着山下走来。大家以为老郭找来了一位炊事员。郭沫林引他到了练功场,对大家说:“给你们请来一位老师傅,他叫马泉则。”大家互相观望,不表示欢迎,并且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老郭发疯了,怎么弄这么个老头子来当教员”。马泉则一声不吭,泰然自若,突然飞步出场,跳到练功场中央,如风驰 电掣般地做了一段(吃瓜)中武刀的武功表演,收功站立,色不变,气不喘。在场演职员和农村群众,看得目瞪口呆,突然又齐声叫好,一片掌声。
    原来马泉则是山西介休人,家庭出身贫苦,自幼卖身学艺,先攻小旦,后攻小生,以后又学黑头,因此戏路子很宽。他自幼就酷爱武术,刀、枪、剑、斧、锤、勾、叉、三节棍、七节鞭等样样在行。因躲避日寇流落兴县一带,教青年农民武术为生。1940年自动参加了抗日队伍,先在晋西行署担任炊事员。剧社发现此人后,立即从行署请来担任艺术指导。由于他阶级仇恨深,参加革命后,对党、对革命队伍迸发出来自内心的热爱,他呕心沥血,倾注全部精力地工作,培训演员的基本功和表演枝巧,10多年如一日,为剧社训练了一批又一批演员,排导了几十个戏。他为人正派,性情刚烈,很少一般老艺人的旧习气。他从不计较待遇,只是无私的奉献,因此得到全剧社人员的尊敬与爱戴。因为他能文能武、能旦、能生,又能导演,是较全面的一位教师,剧社的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从他那里得到基本功的训练。
    第二位请来的老艺人是阎子明,他是拉板胡的,精通山西梆子当代名家如丁菒仙、三儿生、蓝天红、毛毛旦等人的各种唱腔韵子,是演员们学习唱腔的好师傅。他对梆子的音乐过门、曲牌知之其多,拉板胡的技艺也很高超。他常为新编历史剧设计唱腔、曲牌。因此带出了不少好学生。
    冬训处在李家窳山头上,用水要到山底沟里安打,上下四五里,大家轮流赶毛驴驮,必要时还得用人去背。生活条件比兴县更为困难,但这里是后方,安全有保障。
    在剧社领导和老艺人的带领指教下,正规的业务训练开始了,每日三练功,文功、武功、演奏功一齐练。文功主要练手、眼、身、发、涉的基本功;武功主要练软、硬毯子功、把子功,均由马泉则负责教练。文、武场(乐队)基本功包括吹、椅、弹、打和背诵锣鼓经,由郭沬林、阎子明、任德胜等负责教练。唱腔及韵子由裴世昌、郭沫林、阎子明负责传授。
    陕北的隆冬,寒风凛冽,冰雪盖地,尤其是晨曦未出之前这一段时间,更是冷风透骨,站在雪地里,好像有无数小尖针向你睑上刺来。就在这黎明时候,李家窳的山顶上,沟底里与谷场上,剧社人员已经迎着雪风开始了一天的苦练。郭沫林带着男女演员喊嗓子练唱腔;马泉则带着武把子小演员在拿鼎,下腰,翻肋斗;阎子明带着文武场演奏员在拉、弹、打击各种乐器练手功,吹唢呐练气功,口跄锣鼓经。一日练三场,天天如此。
    张翔一条腿跪在雪地里,头上扎着“稍子”(长发)不停的左右旋转,前后摔动,一练就是半小时,不到头晕眼花不停止。贾松茂练腿功,没有工具,就在大树上拴条绳子,把腿吊起来,自己用力拉,一直把腿拉成直线才停止。薛蕴华是13岁的小姑娘,拿鼎、下腰、翻肋斗和男孩子一样的翻打滚爬,因此大家叫她为“赖小子”。吕光和扬征,是主攻青衣和小旦的女孩子,喊嗓子自然要下苦功,走台步也是非练不可的基本功,她们在谷场里像旋风一样,不知要转多少圈。杜天文原来一点乐器演奏技能都没有,这时才拜阎子明为师,从头学起,他每天天不亮就在寒风中拉板胡练指功,吹唢呐练气功,手指冻裂流血又结了冰,还照样迎风苦练,如此年复一年,终于完全掌握了板胡和唢呐的演奏技术,青出于兰而胜于兰,超过了老师。还有卫朝兴练拍“饶钹”,赵士洲练打小锣,他俩人的手一天到晚只要没有睡着,总是不断地在练习着击打的姿势,可以说是入了迷。
    这些刻苦的训练,为以后繁重的演出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功底。如在零下20度的万人广场演出6小时,还能保证嗓音不哑,动作自如。
 
    资料来源:《战地红花七月开》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