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战地红花七月开》——初创篇(五--5)

发布日期:2019-08-06 12:10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战地红花七月开》编
孜孜不倦学好专业
    学校环境条件虽然这样艰苦,但大家仍如饥似渴地苦学、钻研。上课没有大房间作教室,不管风吹日晒都在露天地进行。有的班在半 山腰的土坡上,有的班在沟底的场地上,学生们席地而坐,老师有一小木凳,放倒坐在中间,学生在四周一圈一圈地围着听课。人人聚精会神,埋头作笔记。晚上一个班10多个人都围在一盏麻油灯下看书,整理笔记。有的同学还找来蓖麻籽串起来点燃照明。
    “部艺”的课程分队讲授。教师绝大部分是“鲁艺”派来的原在部干班讲课的老师;“部艺”也有自己的教师,如王震之校长和翟强、地之等。一队的同学还可到“鲁艺”去旁听周立波、何其芳、天兰等老师的文学讲座,张庚、姚时晓老师讲的导演与剧作课等。
    三队增加的语文与文化课,由工卫剧社的高首善老师任教,讲作品,也练习作文、写诗、写散文;由夏青老师上舞蹈课,一边教基本功,一边学舞蹈,她是从苏联学回来的。基本功特别注重脚功、腿功,蹲在地上两腿交错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作伸展跳跃,教师吹着口琴,学生们有节奏地伸出去,拉回来,拉回来,又伸出去,要求非常严格,老师不喊停,谁也不敢停下来,直跳得孩子们都大汗淋漓时,老师才喊一声:“停!”。
    在“部艺”学习的时候,正值德国侵苏战争爆发,希特勒丧心病狂,一直打到莫斯科城郊。就在德国鬼子兵临城下之时,斯大林却镇静自若在广场上阅兵,莫斯科市民举行示威游行,大大鼓舞了反侵略战线的将士们。为了配合这一形势,一队立即结合教学,在翟强老师的指导下,排出了反法西斯活报剧,在鲁艺礼堂演出,效果很好。
    在音乐方面,“部艺”老师教简谱、五线谱、视唱、练声、发声、指挥法及乐器练习等。大家好学上进,事业心强。尤其是三队的孩子们,每天不等校部的起床号吹响,便开始了“多眯苏”,高声地齐唱,吊嗓子,把全沟的人们都惊醒;白天也是吹、拉、弹、唱、打、拍、舞,几乎整日不停。他(她)们热情奔放,生龙活虎,充满了年轻人的蓬勃朝气,也感动了在“部艺”教课的美术老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著名美术家王朝闻、钟敬之就兴致勃勃地想塑造一两座男女小八路战士的胸像,表现出充满战斗精神的少年革命战士的活泼可爱形象。经过“部艺”校领导同意,便选定“七月”的吕光(女)、卜庆升(男)作为小八路的模持儿。两位雕塑家经过20多天的精心制作,男小八路的胸像先塑造成功。用美术家自己的话说,他们连一些小的细节都下了功夫,如帽沿、衣褶,不合身的大棉袄以及胸前小口袋里装的笔记本、铅笔和汤匙等,都反映出来了给人以一个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八路的可爱形象。这座胸像在延安首次美术展览会上展出,颇受赞赏。小女八路的胸像因王朝闻另有雕塑领袖人物胸像的重要任务,忙不过来,虽泥雕已经完成,但未能脱出石膏像。
    在“鲁艺”文学系学习的叶石,主要进修文学史及名家文学作品分析;在音乐系的胡斌武,着重学作曲、声乐原理;在美术工场讲修的冯松、霍健,学习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江枫带着他们工场全体人员去和平医院看人体解剖,尸体在药水中浸泡,气味曛人,看一次,几天都不想吃饭。
    “鲁艺”有一个图书馆,藏书不少,文艺理论、名家著作都有,大家都争相借阅,有人眼睛都看成了近视,这对他们开阔眼界,提高理论文化水平得益非浅。
 
    资料来源:《战地红花七月开》  成都出版社出版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