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战地红花七月开》——初创篇(二)

发布日期:2019-03-14 17:24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战地红花七月开》编
    (二)太平部宣传队——七月剧团
    1938年5月以后,中共山西省委经北方局决定改称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书记是林枫,宣传部长是张稼夫。1939年初,区党委因势利导,决定从各县的牺盟工作队或宣传队中抽出一些人来,组成一个由区党委直接领导的较大的文艺宣传队,名叫太平部宣传队(因当时区党委的公开面目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代号是太平部),住于隰县川口镇郑家岭村。于是,张稼夫和区党委党校负责人朱昔便积极筹划准备,从各方面选调人员。开始只调来30多人,有来自汾西的李瑞林、张林远、阎文耀、王建林、要海莲(要锐)、苟惠、孟珍、小海等;有来自洪洞的张加毅、李一民、王勇等;有来自隰县的王充、张翔等;有来自永和的丁之,赵城的贾松茂、韩明等;还有来自部队的孙成明等。队长为赵仁,指导员为安波,党支部书记为丁之,生活队长为红军荆英,舞蹈教练为女红军白洁。在当年党的诞生日(7月1日)正式宣布宣传队成立。当天,区党委秘书长秦穆伯亲自给每一个队员发了军装,带上臂章,大家俨然都是正式小八路了。虽然衣服并不怎么合体,可是每个人都觉得神气十足,非常得意。生活自然也和在牺盟会时不同了,十分紧张,天不亮就要起床,打背包,扎绑带。开初,好多人上早操时把绑带拖到操场上,不小心还要绊脚摔一跤。夜间,会突然吹起紧急集合号,不少人背包打不起来,只好抱着被子就跑。开饭时,一声哨子响,五分钟后就得放下饭碗。每天下午还要逐个向班长汇报一天的工作、思想情况。有个别人受不了这样艰苦的紧张的生活偷偷地哭鼻子。
    宣传队不论随军打仗,还是驻地宣传,总是要挤出时间安排政治、文化学习。由指导员讲《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和《英勇奋斗十五年》。经过一段严格的军事、政治训练,这一群“小鬼”都锻炼成了名符其实的八路军宣传队员了。
剧社演员与兴县石岭则村民联欢
    宣传队一成立,为了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便紧张地排练节目。最突出的困难是没有乐队人才。宣传队很快从一一五师独立支队(陈士榘为支队长,林枫兼政委)调来了会吹笛子的孔庆华,从孝义调来了会敲锣、拍镲的张纪年和卫朝兴。人手还不够,就动员区党委会乐 器的干部参加,由秦穆伯秘书长亲自打鼓,文书(油印)科长曹速拉板胡。排出的节目有《黄河大合唱》、《乌克兰舞》、《海军舞》、《收割舞》、《抗战舞》等;还有《查路条》、《张二嫂放哨》、《站不稳》、《死里逃生》等郿户剧。7月7日,区党委即在隰县川口镇大操场召开了数千人的纪念大会,搭起了高高的戏台,左右底三面挂起新的深灰色幕布,正中挂着紫红色的丝绒前幕,上面还绣着金黄色的四个醒目大字“七月剧团”,显得格外漂亮而又庄严。从此太平部宣传队改名为七月剧团,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高举抗日、革命文艺的旗帜,阔步前进。当天大会后,进行了首场演出。因为演出的节目都是紧密结合当时形势和群众斗争生活,而艺术形式又是当地人民非常喜爱的现代歌舞和地方剧种曲调,所以效果很好,受到观众赞赏。七月剧团的名声也随之扩大。
兴县瓦塘镇裴家川口七月剧社遗址
    朱昔和张稼夫是七月剧团的创始人。1939年2月间,他们一同由延安返山西工作的途中商妥回前方后要办一个剧团,而且必须运用民间艺术形式。他们的这一打算,便为此后七月剧团的产生及发展方向,奠定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朱昔多才多艺,能编能导,就是他运用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郿户剧形式,为剧团排出了第一个反对汉奸为内容的《查路条》,之后又排出了《站不稳》、《死里逃生》等剧。不幸的是,1940年4月,朱昔便在奉调转赴晋西北途中,遭日军包围后突围时光荣牺牲了。而张稼夫则在以后十年中历任中共晋西区党委、晋绥分局宣传部部长的岁月里,一直领导着剧团的发展。为了提高剧团的艺术水平,1939年8月,他倡导成立了“晋西民间戏剧研究会”,亲自担任主任,团结有志于探讨、整理、运用民间戏剧艺术的同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宣传战线服务。
 
  链  接:
 
张稼夫
    张稼夫(1903—1991),山西文水县人。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汉从事兵运工作,后在上海、南京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山西省工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晋西南区党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敌工部长、宣传部长、副书记、代理书记等职。1949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党委宣传部长,后兼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主任。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等职。1991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朱  昔(1907―1940)原名王闻韶,又名王耿人。山西吉县人。1926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1927年考入山西陆军辎重教习所。1929年毕业后分配到晋绥军当见习排长。1930年随军参加阎锡山、冯玉祥发起的倒蒋战争。战争失败后脱离军队,在太原靴子巷石印馆当书写员。1931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奉派进入汾阳西北陆军军官学校,从事兵运工作。1934年2月遭追捕,乃化名王耿人,逃至陕西宜川。1936年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民众干部教练团第五队指导员。1937年任牺盟会长治中心区组织部长。太原失守后,任陵川县县长兼县抗日游击支队支队长。1938年兼任陵川县牺盟游击支队司令及支队党团书记。"陵川事件"后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2月,调中共晋西南区委党校工作。1940年4月,奉调转赴晋西北途中,在方山县段家坪遭日军袭击,激战中牺牲。时年33岁。
 
    资料来源:《战地红花七月开》编委会 编  成都出版社出版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