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朔州民俗“骡 驮 轿”

发布日期:2016-06-30 11:57    来源:农村频道    作者:李元成
    “骡驮轿”迎亲的热闹、喜庆场面,又激起了都市人们的“怀旧”心情。“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喜轿有一至五乘之分,为四人抬、八人抬不等。
    朔州平鲁一带至今还保留着“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骡驮轿”所使用的两头骡子,是训练有素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的花轿作功考究、木料结实、雕刻细腻、结构严谨;它同其他花轿最大的区别是结实牢固。“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件是“轿杆”,它长而结实、架设在花轿两侧,“轿杆”两端绑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好的“骡夫”即使道路崎岖,他们也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不饱尝颠簸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新娘子送“骡夫”的必需品。
    “骡驮轿”的花轿装饰期间是小伙子和儿童们的热闹时间,在朔州一般是由一位年长者指挥小伙子们装饰、绑扎;非关键部分年长者不动手。绑“轿杆”两端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时,是由“骡夫”亲自上手。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朔州地区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其上轿,俗称“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你是怎样出门,总是不让新娘子的脚不沾着地。
    “骡驮轿”和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朔州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毡前,新娘由婆婆先“开眼纱”、“添胭粉”“吃红糖”,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朔州新娘出轿后,由引亲先生抛撒五谷开路,要把谷物、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五谷”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下轿入院后由司仪迎轿、迎新郎新娘唱喜歌,祝愿夫妻美满幸福。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