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平陆地窨

发布日期:2016-04-18 11:28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
    民俗古居自古多样,如福建的客家土楼、海南黎族的茅草屋、湘西和贵州的吊脚楼、山西宁武的悬空村一样,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平陆就有一种地窨(yin)院落,被视作独特的民居形式,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有古民谣形容地窨:“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平陆县地处山西最南端,境内沟壑纵横,古时就有“平陆不平沟三千”的说法。特殊的地形,黏稠的土质,加之此地风沙大,石块和木材稀缺,古时候,当地人就学会了修建地窨院。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十米左右,外面看类似天井中的北京四合院,有正窑和侧窑之分。正窑向阳供人居住,侧窑背光用于堆放杂物和圈养牲口;与正窑相对的是一条狭长倾斜的门洞,便于人上下出入。地窨院内都掘有深窖,用来积蓄雨水,供人畜饮用,并挖有“旱井”,用于排放生活污水和雨水。置身地窨院中,抬头观望,颇有坐井观天的感觉。

地窨院大多为独门独院,也有一门连二院、三院的,称二进院和三进院。地窨院按形式区分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按八卦方位来分则有动宅和静宅。动宅又称东四宅,包括以东为主的震宅、以南为主的离宅、以北为主的坎宅、以东南为主的巽宅。居住窑一般为主窑,装一门三窗,其余窑洞为一门二窗,一般窑洞在进门的左手处盘筑土炕,土炕后为锅灶,灶后放置水缸和厨案。窑洞最深处多置一桌,桌上供奉祖宗牌位或其他神祗,窑前进门处与土炕相对置一桌两椅为会客区。当地代表性的地窨院有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的张店镇张店村的周家大院,完整保存了清代的门楼、门洞、马面、滴檐等基本结构和构件,属于标准的12数坎宅院,并与其他3座院以地道相连。建于清早期的张店镇张店村王守贤地窨院,完好地保存着崖场、场房、拦马墙、马面、滴檐、烟道、烟囱、渗井、水井等传统要素。在上世纪80年代,山西平陆尚有17000多座地窨院。
当地村民总结地窨院有三大好处:一是隐蔽性好,住着安全;二是实用性好,住着舒适,窑洞内冬暖夏凉,温度宜人;三是屏障性好,可避风沙,可谓“躲进小院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地窨院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其独特巧妙的排水和门洞设计,以及和谐美观的崖场、滴檐、门楼及窑拱和院心等美化装饰,更是把使用性和装饰功能高度统一在一起,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朴素的审美观和丰富的创造力。张店镇曾经是平陆县地窨院分布最广的乡镇,最多时有3000多座地窨院,现在有人居住的却不到600座。这种建筑形式已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