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阳城南关扛桩故事

发布日期:2016-02-17 10:12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每年正月十五街头闹元宵的必备节目——阳城南关扛桩故事。
    扛桩闹故事,亦称上桩故事,俗称顶桩或扮故事,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文化。顶桩特别适宜于街头庙会表演,为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必备节目。
  我省阳城县南关村的扛桩闹故事古称“抬棍”,初成于明末,成熟于清初,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据说其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每逢大旱,人们求雨过后将神像请上供桌,再抬着两个扮作童男童女的儿童游行,以示求雨祭神,即称“抬棍”。久而久之,顶桩由“抬棍”变为扛在肩上赤脚行走,人们又把一些戏剧故事加到扛桩故事中,单纯的求雨祭神活动被赋予人性化的成分,成为每年春节、元霄节、庙会等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民俗项目,扛桩闹故事也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的戏剧”。
  扛桩闹故事的传承方式主要为家庭传承,表演者往往是从小在桩上表演,成人后在桩下操作,并多为孩提时代的装扮。顶桩道具由背架(即上桩和下桩组成)、叉杆、手锤、三脚等,以及戏剧行头组成。顶桩艺人顶着十岁左右的孩童,穿行头、化戏妆,分组搭帮组成一组故事。表演内容主要是《杨家将》《岳飞传》《西游记》等传统剧目,顶桩表演者跟随伴奏娴熟地扭动着秧歌舞步,以难度极大的功力和技巧将桩上的故事人物演绎得洒脱自然,活灵活现。
  表演扛桩故事时往往会有数百村民参与其中,人们用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方式祈福,希望日子越过越好。
  扛桩故事伴随着民间祭祀活动而发生、发展,又随着生产、生活的衍变以及活动空间的拓展不断繁荣,在长期参加民间民俗活动形成的固定表演形式中,既保持独特性,又加入创新成分,使其得以保护和传承。
  山西阳城县南关村的“扛桩闹故事”已于2009年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