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喜庆的北乡河灯节

发布日期:2016-02-04 15:55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一个以祭祀河神为文化内涵
    一个以“目连救母”为文化背景
    在滹沱河流域的盂县北部地区,自古就流传着一种民间习俗“河灯节”。2014年12月3日,河灯节被认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证河灯节历史渊源,盂县梁家寨乡大崔家庄村的《崔氏族谱》中记载:崔氏先人崔佰容从山西大同怀仁于南宋末年(1725年)迁来滹沱河边定居,由于河水经常泛滥,水祸无穷。为求人身平安和庄稼丰收,遂在河边修建了河神庙,祭求河神佑护。历经700余年,25代人,河神庙几经冲刷终未保留下来,祭拜河神的习俗却延续至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河灯节”。
  盂县河灯节的流传范围主要沿滹沱河流域的上游庄里与下游大崔家庄两个乡镇的10多个村庄,在盂县北乡的滹沱河流域也曾有沿河部分村庄放河灯的习俗,但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还数梁家寨乡大崔家庄村的河灯节。此地百姓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自发地收集油、棉花、柴等制作河灯的材料,同时制作贡献、烧香等。待冰川融化、河川初开、夜幕降临时,人们敲锣打鼓、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成群结队集中到村旁岸边七亩大的巨石“望河梁”上祭拜河神,点放河灯。
  盂县河灯节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形式和内容都具备自身的特征。盂县河灯节是以祭祀河神为文化内涵的,而我国南方地区、东北松花江畔和我省河曲地区的河灯会是以纪念释迦牟尼的弟子,以“目连救母”为文化背景的,文化内涵上有明显区别。祭祀河神的意义在于祈福消灾,而纪念目连的意义在于救母孝道,其精神实质也有明显差异。盂县河灯节的节庆期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即上元节),而其他河灯会的日期都在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即中元节)。与全国各地的河灯会相比,盂县河灯节的农历正月十五节庆日有其明显的庆贺色彩,老百姓选定年后初春、春暖河开时祭祀河神,祈求一年当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盂县河灯节的制作材料、制作工序和造型规格上都有明显特征,充分体现出当地先民粗犷、豪放、大气等性格特点。盂县河灯节在民间流传了700多年,已成为百姓的生活习俗和固定节日。滹沱河流域的先民傍水定居,靠水为生,依水而乐,河灯节自然成为当地民众心灵上的寄托。
  河灯节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对盂县滹沱河流域百姓生产、生活,以及文化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保护好河灯节对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必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链接』盂县“河灯节”
  收集材料: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开始,传油、传棉花、传柴。传油是由几人身背油篓,走家串户把各家最好的麻油集中到大油篓里;传棉花和传柴是有一组人,把各家的柴禾和棉花集中起来,以备制作篝火和燃放。
  制作河灯:扎架子。村里挑选几名能工巧匠,按照各种典故、故事扎制成各种形状的灯架,户均一只,造型多样;泡灯头。将传来的棉花绑在一根小竹条上,在麻油中浸泡三天到四天,使得放到河里的灯头不易灭;裱身子。将各种院子、门楼、船形、人物、动物的造型用高粱秸、荆条、棉花线、铁丝等扎成架子后,再用各种色纸剪制成图案、线条装饰裱糊,以备燃放。
  祭拜河神:农历正月十五傍晚,全村每户选一名长者,用条盘端着各种贡品,从村里步行到河神庙烧香、祭拜、祈祷河神保佑全家一年平安、粮食丰收、六畜兴旺。
  放河灯:在鼓乐齐鸣、灯火通明的氛围下,人们纷纷用火把点燃自家的河灯,轻轻放入河中,双手合十祷告河神,刹那间形成一条“灯河”,整个仪式达到高潮。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