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民间艺术 »

左权开花调

发布日期:2016-02-29 14:13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左权民歌,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小调中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山歌艺术形式——— 开花调。左权开花调属 “山歌体”,因唱词精巧新颖,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开花调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
 
    据《辽州志》记载,上古五帝颛顼之子祝融封于轑阳 (上古时的左权县),人们在供奉远祖祝融的祝融祠举行祭祀活动时,曾经反复吟唱、祈祷祖先赐予他们光明和幸福。隋开皇十年(590)恢复县制后,民歌独特的风格开始形成,大腔、小调、杂曲三种形式交相辉映。事实上,从现在左权民歌“大腔”的曲牌结构中,仍然可以找到宋代“唱赚”、元代“散套”的痕迹。明清时期,民歌已经成为人们抒发怀抱、寄托情感所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武军山诗抄》、《辽阳痴士诗抄》等文集和流传至今的 《绣荷包》、《闹五更》、《禁洋烟》等歌词中都不难找到历史的印记。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们用民歌宣传抗日。
    左权民歌分为大腔、杂曲、小调三种形式。大腔,属套曲类民歌,由序曲(“蒜圪瘩”)、正曲 (“劈破玉”)、尾声(“打岔”)三部分组成。序曲和尾声固定不变,需依曲填词;正曲则可以由唱者随意发挥,加以增减,各部分有各自的曲牌名。但由于大腔跳跃性大、曲词连贯、曲调较长、衬词托腔多、音色高昂、需要足够的功底学唱、演唱而日渐衰微。套曲的曲调,大部分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唱法独特,难度较大。杂曲,又称山歌,是在山间、田野劳作时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适于即兴编唱,分为倒秧歌、丑秧歌、小秧歌、牧童歌、打夯歌等,曲调单一,唱词自由随意。小调是左权民歌的主体部分,属曲牌体音乐,有单曲重复与多曲连缀两类,适合人们在从事较轻松劳作时哼唱,曲调简短,可以自行填改歌词,唱词以7字句为多,间有10字句、5字句,可叙事亦可抒情,格调明朗,内容丰富,易于流传。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