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今日晋绥 »

山西古文化“三个一”之西侯度遗址

发布日期:2016-05-16 14:59    来源: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    作者:吴杨
    上世纪60年代,一批孜孜以求、严谨细致的考古工作者来到这里,唤醒了那沉睡弥久的历史记忆,并通过黄河岸边远古的印痕,在此重新梳理出古人类通向文明的荣光。
    如今,站在西侯度村后的人疙瘩北坡眺望,这里依然涧沟梁峁,东西数条。在这个高出黄河河面170余米的古老阶地上,地层发育齐全、露出良好,成为观察研究第四纪地质的理想地点。
    1961年、1962年,由考古学家王建率领的考古队,就在这里先后进行了两个年度的发掘,在距地表近70米的砂砾薄层和砂砾层之间的交错砂层中出土了属于早更新世初期的一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若干石制品。在这些出土的文化遗存和动物化石中,就包含有切割痕迹的鹿角、火烧骨。之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根据动物化石群判断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测定遗址年代为距今180万年。而西侯度遗址火烧骨的发现,把中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从50万至70万年前周口店北京猿人,又向前推进了110万年,这在世界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人类文明第一把圣火,就这样从黄河岸边开始燃起。
    1978年由贾兰坡、王建合著出版的《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一书对西侯度遗址的地质地貌、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了详尽系统的研究,确立了西侯度文化。相关学术研究也确立了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先发现的早更新世初期人类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家园。
    西侯度之后,元谋人、蓝田人以及泥河湾的东谷坨、小长梁等人类遗址或地点,不断充实着中国早期人类演化的足迹,使得西侯度不再孤单。
    朝去暮来,沧海桑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份远古的光耀。在西侯度遗址文物管理所的陈列室内,玻璃橱窗的展柜中摆放着一些骨骼化石:巨河狸、剑齿象、山西披毛犀、长鼻三趾马、三门马……这些都是180万年前的动物遗迹。据工作人员介绍,西侯度遗址出土有鱼类化石,根据鲤鳃盖骨判断,这里的鲤超过半米,说明当时这里的水域比较宽阔。研究人员从这些零星的考古发现中,结合地理历史推证,180万年前后,这里是黄河岸边或与黄河有关的湖泊边。那时的西侯度应该是草青林茂,湖水荡漾,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在这里的草地上奔跑着古中国野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步氏羚羊、纳玛象、李氏野猪、晋南麋鹿等动物,水中游戏着各种鱼类。这样优渥的自然环境,给远古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而西侯度遗址火烧骨、石器等人类活动痕迹的发现,也与当时适宜人类的自然条件互为印证,共同定格出一帧帧“人类演化场”的蛛丝马迹,给予追寻者以动力、给予研探者以方向……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