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孙良臣 »

孙良臣传---家世与童年生活

发布日期:2017-10-20 11:26    来源:《孙良臣纪念集》    作者:樊润德
孙良臣(1884-1947
    孙良臣先生是忠诚的民主革命战士、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旧社会担任过区长、县佐、防疫局长,为当地群众办了很多实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同情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参政、议政,协助刘少白、牛友兰创办了兴县农民银行、兴县产销合作社,为抗日军民筹集资金,以解决抗日军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晋西事变”以后,他被邀担任晋西北行政公署民政处副处长。1942年11月担任晋绥边区高等人民法院院长,为晋绥边区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家世与童年生活
    孙良臣,名梦棣,字良臣,曾用名良诚。男,(1884-1947)。清光绪十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日出生在山西省兴县固贤村。其父孙仰卓是农民,不多识字,靠务农、养畜兼营煤炭为主。民国初年,孙仰卓逐渐富裕起来,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家族。孙梦棣的母亲郭氏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孙梦棣出生以后,长得宽眉大眼,虎虎而有生气,父母特别喜欢他。当他到了入学的时候,经老师指点,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梦棣,字良臣。希望他长大以后,象一颗棠棣树,根深叶茂,生气勃勃,登科及第,为国效力。
    孙良臣的祖辈孙鸿淦、孙嘉淦、孙扬淦都是进士出身,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威望。现在,在兴县城关还有“一门三进士院”和“相府院”遗址。孙嘉淦在清雍正年间,曾任国子监司业、祭酒。还担任过安徽提督、顺天学政、顺天府尹、工部左侍郎等职。在乾隆年间被召用为吏部右侍郎。后任都察院左都御吏、直隶总督、湖广总督。最后提升为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官居协办大学士。孙嘉淦逝世以后,乾隆皇帝赐谥孙文定公,入祠乡贤及晋阳三立阁。这在清王朝居官者的汉人中为较高的爵位了。
    孙嘉淦在清王朝鼎盛时期的雍正、乾隆年间,先后居官三十多年,协助清王朝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并且向皇帝提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习一弊疏》。他说:“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如果养成这种习气,则喜小人而厌君子也。”他劝告皇帝这是一大弊病,请皇帝三思而后行。孙嘉淦的言论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勉,因此得到清王朝的重用,官职不断提升,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时转世变,孙嘉淦的后代已经变得贫困不堪了。孙梦棣刚满7岁,孙仰卓就把他送到本县甄家庄读私塾。此时,孙仰卓的二叔住在甄家庄,家境贫寒,孙梦棣每天去上学,母亲便给他蒸两个西葫芦儿子,让他带在身边,到校充饥。同学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专门戏哄他,在他身上乱闯乱碰,将西葫芦儿子捏碎,西葫芦水从衣襟上渗出来。对此,孙梦棣嗤之以鼻,他既不和同学们争吵,也不还手自卫。他刻苦自励,寒来暑往,孜孜以求。私塾老师高进茂看见他学习勤奋,品行优良,便让孙梦棣和他的小儿子坐在一个桌子上读书,重点辅导他们温习功课。
    高进茂老师教书既认真又死板。他给孙梦棣教授的第一本启蒙读物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要学生背口诀,默写课文,但是不给学生讲课文意思。孙梦棣问他:“啥叫‘性本善’?”高老师按字义讲:“就是说,人的本性从小是善良的。”孙梦棣又问:“那么为啥要‘习相远’呢?”高老师说:“因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变得不一样了。”
    孙梦棣在甄家庄读了三年私塾,死记硬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来还读了《孟子》、《论语》等经书。高老师还教他读了孙嘉淦的《南游记》、《孙文定公奏疏》和《南华通》等部分章节。那时的教学方法很粗野:老师教学生背课文,学生要是背不下课文,就要挨打、受罚。有一次孙梦棣回家过“中秋节”,孙仰卓请高老师到家作客。闲谈中听高老师夸赞孙梦棣勤奋好学,引起孙仰卓的兴趣,他虽然不多识字,可是“望子成龙”心急。他想当着高老师的面“测验”梦棣平日所学的课文。于是,和高老师说:“我的孩子愚笨,承蒙高先生的精心教育,现在学业有所长进。如果先生不避嫌的话,我想让他当面背诵两节课文?”高进茂老师说:“可以。我本来就有这个想法,想让梦棣在你面前献丑。如果背诵得不好,请你当面指点。”
    高老师随手拿起孙嘉淦的著作《南游记》,掰开书本叫梦棣当面背诵《游西湖》片段。孙梦棣起初断断续续背诵了几段,后来感到生疏了。本来,对于孙嘉淦的这些八股文章,词义深远,不感兴趣,没有当主课去学习。在高老师和父亲面前,感到有点紧张。当他背不出来的时候,高老师给他提个头,父亲拿起二指宽的戒板,在梦棣的小手上打两下。结果越打,梦棣心情越紧张。本来平时背得很熟的课文,如今却记不起来了。
    孙仰卓“测验”完梦棣,好象还觉得挺满意。他笑眯眯地说:“小孩学得还不错。”他请高老师同桌吃饭,两人交杯换盏,一直吃到深夜。
    光绪二十年(1894),刚满10岁的孙梦棣,从甄家庄转学到固贤村家庭联办私塾就读。固贤村家庭联办私塾老师叫刘彦藻,是晚清秀才。此人学识深厚,特别是古文基础好。他教学认真,经常强调要学生死记部分章节,更要理解课文词义。孙梦棣在此阅读了《左传》、《论语》、《纲锚》。同时再次阅读了《南游记》和《南华通》等文章。因为他天资聪颖,把所读过的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下来。有些名言警句他摘录在小本子上,作为他以后写文章,办事情的“座佑铭”。
    孙梦棣的这些举动,引起刘老师的重视。刘老师经常给他“吃偏饭”,重点辅导他理解课文。孙梦棣深钻细研,结果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文学基础。
    光绪二十二年(1896),12岁的孙梦棣被其父孙仰卓送回县城,住在‘相府院’,请县城老学究孙厚毓、孙述诒等人授课,继续钻研古文。随后,考入县城嵋山书院攻读。
 
    来源:(远方出版社《孙良臣纪念集》)1999年12月第1版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