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牛荫冠生平及革命经历(六)

发布日期:2015-04-23 15:24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沈阳国营一一二厂旧址

太原解放后随军南下

  1948年8月,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3年,国民党5大战略集团军,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几个战场上,面临全军覆灭的命运。我军的战略反攻已经开始,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一一取得胜利。在太原战役期间,牛荫冠负责后勤筹集等工作。此时,广大的新解放区亟待有人接管和开辟。他在晋中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被派到江南与东北。先后在江西与湖南、辽宁等地任职。他在新的岗位上作出了新的成绩,成功组织了第一台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第一架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第一架超音喷气式歼击机的试制,以及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的研制。

  解放军攻进太原城内

做好后勤助徐帅攻打太原开展“土改”保支前工作完成

  1948年7月21日晋中战役宣告结束后,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在司令员徐向前指挥下开始进行围攻太原的准备工作。晋中行署成立后,太原战役后勤司令部立即成立,裴丽生任司令员,牛荫冠任政治委员,主要负责太原战役中的民力组织、器材调运、粮食供应、弹药及伤员运送等后勤工作。10月4日,太原外围战役开始。战役初期,后勤司令部即为前线准备了大批粮食、檩木、门板,麻袋等。动员门板达30万块,动员民工占全区全劳力的60%以上。11月下旬,后勤司令部召开各分区后勤指挥部、各办事处、各地县民工负责人会议,检查布置后勤工作。会后,牛荫冠深入基层,并到前线进行检查督促。从1948年 l0 月到1949年3月,晋中新区共动员参战民兵约30万人,供应粮、料、柴、煤、油、盐共达2.8亿多斤。这项浩大的后勤动员工程的完成,为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提供了物资保障。

  1948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晋南、晋中地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指出:应争取在今冬把晋中、晋南土地大体分好,以利生产,不要再拖到明年冬季。阎锡山的“兵农合一”制度,是反动的农奴式的封建法西斯制度,必须彻底废除。中共晋中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作出《关于晋中新区土地改革的决定》,并从11月下旬开始进行新区土改试点。牛荫冠当时主要抓支前工作,土改工作由行署副主任史怀璧分工负责。晋中新区土改从1949年1月全面铺开,行署组织了 4000多人的土改工作队分赴各地农村去发动群众,进行土改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在老区和半老区,对确实错划错斗的中农实行纠偏,给予补偿;在新区,则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彻底摧毁“兵农合一”暴政,实行平分土地。晋中新区经过土改,广大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大大提高了生产、支前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太原战役历时7个月,至1949年4月结束。战役期间,牛荫冠等指挥调动数十万民工,保障前线物资、粮草的供应。为了把大批物资按质按量按时运抵前线,牛荫冠日夜操劳,费了大量心血。半年内,他几乎跑遍了晋中各县,以及各个供应区和供应点,他多次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具体落实各项后勤工作任务。史怀璧见他在后勤指挥部整天奔波在支前最前线,工作很辛苦,提出要替他到前方工作一段时间。牛荫冠摇头不肯,他说:“支前工作我已熟悉了,你去了也接不上头。再说,你负责土改工作也不轻松呀!”牛荫冠不辞辛劳,坚持工作到他奉命离开山西。

  1979年4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第二次来视察三三一厂。

随军南下江西任新职筹粮草复生产立新功

  1949年2月,为适应解放全中国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由晋中区党委组建一套区党委领导班子随军南下。中共晋中南下区党委书记武光、组织部长阎子祥、宣传部长周小舟;牛荫冠、张干丞分任行署正副主任;连同区党委所属6套地委班子和地委以下县、区委领导班子,共有干部3000余人。3月,牛荫冠、张干丞率领从晋中3个地委抽调的南下干部到石家庄集中,学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4月底,中共晋中南下区党委赴湖南省,牛荫冠则奉命调往江西省工作。1949年5 月,南昌市解放。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牛荫冠任江西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厅长,1951年9月任江西省政府副主席、省委常委,主管江西省财政经济工作。其妻赵辉任江西省妇联主任。

  牛荫冠初到江西时,赣南尚未解放,工厂停业,市场萧条,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困难,社会秩序混乱。当时面临的头等任务是筹集粮草军需支援赣南战役,夺取江西全省的解放。同时,还必须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组织货源,搞活流通,活跃市场,平抑物价,建立各种财经管理制度,以及进行救灾救荒工作。

  为了筹集粮草和资金支援前线,牛荫冠率领各级财经干部深入基层,遇匪清剿打仗,无匪筹集粮款。在抓支前工作的同时,牛荫冠还致力于发展生产,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等项工作。牛荫冠带领财委干部,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恢复和发展了工农业生产,扭转了刚解放时市场萧条的局面。牛荫冠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工商业的决定,本着“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及时纠正了一些干部要搞垮私人工商业的不正确做法,不到半年就使正当的私营工商业恢复了营业,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工人复工就业和工人福利的提高。

  1954年牛荫冠厂长在株洲三三一全厂职工大会上讲话。

弃政从工抓航空成绩斐然奠定我国航空工业基础

  1954年初,牛荫冠遵照李先念的指示,从江西赶赴湖南株洲,任苏联援建的大型企业三三一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湖南省委委员。赵辉也被调到湖南铁路机车车辆厂任党委书记。

  从株洲的三三一厂到沈阳的一一二厂,牛荫冠为新中国的航空业由修理转向制造,艰难地拼搏了6年有余,他成功地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台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第一架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第一架超音喷气式歼击机的试制,以及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的研制,以超常规的速度,奇迹般地使4种型号的飞机飞上蓝天,从而使我国跨入当时世界上少数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的行列。同时,他还为我国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的试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株洲三三一厂,牛荫冠首先领导试制成功了N一11航空发动机。他注意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将N一11型发动机试制成功。 1954年9月1日,黄克诚批示,同意N一11发动机进入成批生产。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给三三一厂职工写信祝贺勉励。1955年,牛荫冠调任沈阳一一二厂厂长、辽宁省委委员。赵辉任该厂党委副书记。这是一个万人大厂。为了贯彻落实毛泽东关于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空军的指示,该厂承担了试制歼5飞机的任务,并拟于1956年国庆节前试制成功。时间紧,任务重,牛荫冠到厂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他亲自抓设计、抓质量、抓后勤服务,大胆提拔使用科技人才,使歼5飞机的试制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1956年9月10日,国产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祝捷大会由牛荫冠主持在一一二厂隆重举行。国庆节,一一二厂制造的4架歼5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对外国朋友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在牛荫冠领导下,歼5飞机成批生产了700多架,使我国空军力量迅速得到加强。这是我国航空工业迅速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从此,中国在世界航空工业领域的地位大大提高。1958年2 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辽宁省委书记黄欧东陪同下亲临一一二厂视察。当黄欧东指着牛荫冠向毛泽东介绍时,毛泽东目光炯炯地说:“噢,你就是牛荫冠同志,早有闻名,是山西人,今年多大年纪?”牛荫冠答:“今年47岁。”毛泽东幽默地笑着说:“还是青年团员吆。”视察中,毛泽东问牛荫冠一一二厂是怎样培训技术工人的,牛荫冠回答:“让一个人固定钻一门技术,这样做的快,可就是占用的人多。我们的 MHP—17(歼 5)飞机提前试制成功,就是用这种方法快速见成效的。”毛泽东问:“哪些材料自己还不能制造?”牛荫冠指着机翼车间说:“这个车间用的个别蒙皮铝板材料。”毛泽东问:“为什么其他铝板能造,这种就不能造?”牛荫冠说:“因为哈尔滨一O一厂的碾压机轧辊的宽度不够。”最后,毛泽东高兴地鼓励大家说:“你们向专家学习有成绩,但不要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