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傅东岱:英年早逝的歌词作家

发布日期:2015-04-21 14:04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冼星海与傅东岱合著的《牺盟大合唱》

  傅东岱,原名傅尚普,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仓头乡云水村。傅东岱青少年时期,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傅东岱同全国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关心国家大事,考虑国家与民族的前途。

  1932年,傅东岱考入了新安县立高级小学,毕业以后考入河南开封黎明中学。1935年,傅东岱考入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这期间,他与百泉乡师同学赵文甫、乔景楼、吕英等发起组织了“新垦文艺社”,吸引大批进步青年参加。随后,他们创办了《新垦》文艺副刊、《向实》周刊及《海星》月刊3个刊物,积极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发动全民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后被反动当局取缔。

  1937年2月,傅东岱与郭升允等成立了“新安县教育救国促进会”(后改名为教育救国协进会),会员100余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傅东岱等在县里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演出《血洒卢沟桥》、《汉奸的下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亡话剧。此时,傅东岱在宣传队里既是领导,又是演员,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显示了他的组织能力和艺术才华。

  1938年1月,傅东岱联络30余人到山西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他被分配在牺盟会洪赵中心区宣传部工作。后任蒲县牺盟会秘书。同年12月又调回牺盟会洪赵中心区。任牺盟会洪赵中心区机关报《大众抗日报》主编,同时在吕梁剧社负责业务指导。这期间曾参加范长江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当选该会吕梁山区分会理事。1939年10月,傅东岱和记者穆欣在西安看病期间,适遇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们向斯诺介绍了山西牺盟会、决死队坚持抗日的战绩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1939年春,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傅东岱深受鼓舞,不仅带头演唱,而且萌发了创作《牺盟大合唱》的念头。 1939年秋,傅东岱调到吕梁剧社担任编导,他和剧社同志一起到延安鲁艺学习。到达延安后,他在此结识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音乐创作上受到了不少启发。同时,延安那里火热的革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与激情,他于是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吕梁山青年抗敌决死队进行曲》、《山西农民救国会会歌》、《游击小组歌》,并把这些歌词送给冼星海作曲,很快这些曲子在延安被人们传唱。

  1940年春,傅东岱经过充分的酝酿和构思,写出了一部多乐章大合唱《牺盟大合唱》歌词。冼星海看了傅东岱这部洋溢着沸腾的抗日激情的词稿,一下子就激起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为这部大合唱谱了曲。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写道:这部大合唱“是一天的工夫写作,完成后交傅东岱同志拿去山西,他们带去前线应用”。这是冼星海继《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和《九一八大合唱》之后的第四部大合唱作品,被誉为《黄河大合唱》的姊妹篇。

  一周以后,傅东岱带着《牺盟大合唱》的全部手稿东渡黄河,来到山西兴县,指导吕梁剧社排练这部作品,准备参加晋西北区党委组织的“红五月”文艺调演。5月 7日,《牺盟大合唱》参加了晋西区党委组织的“红五月”文艺调演,受到热烈欢迎。1940年5月10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学生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演出了《牺盟大合唱》,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都出席观看了演出。大合唱在宏伟的终曲中结束,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大合唱蛮有气派的哟!”毛泽东称赞道。后来,《牺盟大合唱》成为一首在延安广泛流传的战歌。

  不幸的是这年5、6月间,这位颇具艺术才华的有志青年被无辜处死,时年24岁。虽然傅东岱不在了,但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牺盟大合唱》的歌声传遍了延安和山西,极大地鼓舞了牺盟会员和抗日军民的士气。正如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所写:“这曲没有全部的器乐伴奏,以简单的合唱、两部、一部的形式写成,但他们极爱唱,曾在1940年5月10日延安的晚会上(是我离延安的前一天)由鲁艺的音乐系学生演唱出来,颇好。自后,这大合唱的第二段《民众武装曲》……群雁飞,汾水寒……的歌声响遍了延安和山西一带。第四段的《打倒顽固分子》和第六段《保卫牺盟》在民间和军队里也时常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