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晋绥边区文学双子星之西戎

发布日期:2015-04-21 09:50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西戎

  马烽(左七)、西戎(左五)等在晋绥合影

  西戎与马烽两人合作编写的《吕梁英雄传》不仅比较完满呈现了他们在小说艺术上的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更让他们成为晋绥边区文艺界脱颖而出的文学双子星。

  西戎是山西山药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原名席诚正,1922年12月1日出生在山西蒲县西坡村。6岁时入初级小学读书,作文成绩突出,除完成课业外,喜欢听书场说书人说书,爱看戏剧,这对于他后来走上文艺创作道路有着一定的影响。1933年9月,西戎考取了蒲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住在县城当教师的堂兄家就读。堂兄是一位曾在太原上大学时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青年,在他的影响下,西戎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鲁迅等现代作家的作品和《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两年后他高小毕业,考中了设在临汾的省立六中,却因家境窘困,无法再入学读书,成了一个放羊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西戎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4月参加蒲县牺盟会工作团,从事抗日宣传活动。随后转入新军决死二纵队所属吕梁剧社,以文艺演出活动宣传抗日。1940年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2月随剧社赴延安,在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42年派到八路军120师剧社编辑股任干事,开始文艺创作,写出第一篇小说《我掉了队后》。

  1943年1月,返回晋西北,被分配到晋西文联文化工作队。当时文化工作队正遵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分头下乡、下厂。西戎到第二军分区保德县四区抗联任文化部长,走村串户发动群众搞减租减息。1944年回到兴县,即与卢梦、孙谦、常功合写了反映减租减息斗争的大型眉户剧《王德锁减租》(以兴县著名劳动英雄温象栓的事迹为素材),由“七月剧社”演出后,在“七·七·七”文艺有奖征文活动中,获戏剧类甲等奖。入秋后调任《晋西大众报》社编辑、记者、编辑科科长。

  1944年12月,在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期间作为大会工作人员,参与编辑《会刊》工作,会后,与马烽以众英模的事迹为基本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合著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并印刷成书向国内外发行,影响深远。他除此还创作了一批小说、散文、剧本等。

  新中国成立后,西戎随18兵团南下入川,先后在成都《川西日报》、《川西农民报》川西联创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