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娃 »

晋绥儿女,不忘初心(五)

发布日期:2016-10-19 10:41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任红凌
 ---晋绥南下干部二代寻根之旅
任红凌

    碧村濒临黄河,村内有碧村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当时叫中共晋西区党委)、抗日和平医院旧址、晋绥军区卫生部、晋绥边区公安总局、晋绥边区新民主主义实验学校等都在这里。
碧村中央晋绥分局旧址
碧村中央晋绥分局代书记林枫旧居
   据说1945年到1949年,晋绥分局干部的子女几乎都出生在这里。此次同行的吉晓江、樊向群和任洪凌都应该是出生在碧村的抗日和平医院。来到自己的出生地,算是彻底找到自己的根了。大家欢呼雀跃,情绪高涨。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啊,今天总算见到了你,来到你的身边,感受你的温情,止不住的心潮澎湃,止不住的热泪盈眶。真想趴在你的胸膛,听听你火热的心跳。激动万分的吉晓江眼含热泪,弯腰捧起一把泥土,说是要把它带回去,洒在父母的墓地,以祭奠生养自己的父母亲。大家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念。
  在自己的出生地--碧村和平医院旧址前合影留念。左起:吉晓江、任红凌、樊向群。
樊向群在和平医院旧址前
   吉晓江眼含热泪,鞠一捧第二故乡的黄土,带走一份思念和感恩,对父母送上一份孝心。
任红凌在和平医院旧址前  
   碧村和平医院旧址前合影。左起:李晓滨、宋志平、郭学工、甘继林、王端端、村民、宋志明、吉晓江、村民、任红凌、樊向群、范文、李渝泉、霍太生。
     樊向群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晋绥高等法院秘书兼司法行政科科长,来到父亲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此刻的他默默不语,想必也是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樊向群在晋绥法院旧址前默默无语,但难掩心中激情和对父亲的思念。
       在赵家川口村晋绥法院旧址前合影,赵家川口村也是晋晋绥(晋西北)行署驻地,行署副主任武新宇、牛荫冠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左起:霍太生、李晓滨、吉晓江、宋志明、樊向群、宋志平、范文、任红凌、王端端、甘继林、李渝泉。
    高家村的那棵千年大槐树还巍然屹立,它默默无言的见证着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艰苦抗战,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为红色新中国所付出的一切。
   高家村的老槐树,这里曾经是高家村的中心,是村子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报社的资料室也设在这里。乡亲们说,老槐树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气,因此这里年年香火旺盛。
报社大门
    高家村是《抗战日报》(抗战胜利后改为《晋绥日报》)所在地。《抗战日报》是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贺龙曾为《抗战日报》创刊题词:人民呼声。报社先后由赵石宾、廖井丹、周文、郝德青、常芝青(常守廉)等担任社长和总编辑。报社从创刊到终刊,先后出版了2127期。该报194951 日停刊。吉晓江的父亲吉喆曾在这里工作,任洪凌的妈妈冯佩璋也在这里担任过材料编辑。在这里,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仿佛看到父辈们在这里彻夜写稿编稿,将党中央的声音传遍四面八方。
  当年吉晓江的父亲吉喆在《抗战日报》工作,一定也是这老槐树下的常客。
左起:李晓滨、樊向群、吉晓江
    93号这一天,我们马不停蹄,还参观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等地。
    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合影留念。左起:李渝泉、宋志明、李晓滨、郭学工、吉晓江、樊向群、范文、宋志平、任红凌、王端端、甘继林、霍太生。
左起:孙小建、王端端、甘继林、任红凌、樊向群、范文、王波。
    位于纪念馆院内的这通汉白玉石碑上段云(原中央晋绥分局政策研究室主任)所书《续范亭诗赠贺龙将军》的诗,是续范亭将军抗战初期为贺老总所写。20115月,经山西省委宣传部批准,将这幅饱含着时代印记的作品,镌刻成碑。当年69日在兴县开工,那一天恰是贺龙祭日,81竣工。左起:任红凌、范文、吉晓江、樊向群、李晓滨。
   甘继林在父亲甘一飞(曾任晋西南工委代理书记、晋绥八分区书记)照片前,拍照留念。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兴县城西7.5公里蔡家崖村。旧址原为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的宅院和花园,抗日战争时期全部捐献抗日民主政府。院落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并相互串通。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
19402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为晋绥行政公署)在这里成立。120师和晋绥军区司令部也进驻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离南下。东院为四合式小院,原晋绥行署正副主任续范亭、牛荫冠曾经居住和工作在这里。院子的正北面为倚山建造的石窑洞三孔,紧连东侧又建一孔。东西厢各有石窑两孔。正南原为普通瓦房数间,70年代改建为砖木展厅。院子的东南隅为砖砌大门。西院原为牛友兰的后花园,当地人称花园院1941120师暨晋绥军区司令部进驻此院后,军区主要领导人贺龙、吕正操等长期居住在这里。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迁往西柏坡时曾路居这里。院子的正北面为倚山建造的六孔石窑洞,前带插廊。西北面石窑,为当时军区司令部增建的礼堂。院子的西南有瓦房八间,为警卫排住房。当年就是在这些普通的窑房内,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晋绥干部会议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晋绥军区会议室,1948年4月1日毛主席在这里主持召开了晋绥干部会议。  摄影:牛亚平
院子正中是六柳亭,又名六角亭,由贺龙同志亲自设计,亲自栽树,由六棵柳树和石桌、石墩组成,因呈六角形状,故名。
       六柳亭             摄影:牛亚平
    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左起:霍太生、樊向群、吉晓江、范文、任红凌、甘继林、李晓滨、宋志平、王端端、宋志明、李渝泉。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