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娃 »

寻访李陵碑 作者王生明

发布日期:2016-01-18 23:22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王生明
晋绥抗日老战士王永胜   
   这张照片摄于1953年春。这位年轻英俊的军人,就是原八路军120师老战士王永胜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获得者。
   王永胜同志出生于河北省任邱县一户农民家庭。在他15岁那年(1938年秋)就在其父亲王清波(中共党员)的带领下,参加了当地抗日武装工作队。第二年,这个16岁的孩子正式参加八路军,在120师二支队一连当战士,进而当班长、排长。这期间,他在战斗中两次负伤。
  1940年,王永胜同志跟随贺龙师长从冀中平原打回晋西北后,到抗大七分校学习。1941年3月,他被分配到雁北(晋绥)第五军分区,担任武装工作队政治指导员,时年18岁。在后来的岁月中,他西渡黄河,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先后参加了一打、二打榆林,再打清涧、乌龙堡、瓦子街、宜川、洛白以及收复革命圣地延安的战斗和战役。在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他进军大西南,率部劈开二郎山,为打通我进军康藏的通道建立了汗马功劳。1951年,28岁的王永胜同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十团政治处主任,在朝鲜大同江一带,冒着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侵略军的狂轰滥炸修路架桥,出生入死。回国后,他又率部参加许多重大工程的施工建设……1990年10月15日,王永胜同志走完了他壮丽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在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与世长辞。
   永胜同志去世后,他的病友黄正明同志(原河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交给永胜妻子张广寿女士一篇长达19页的手抄文章《他的心里有群众》,黄主任在他写的这篇文章里,记录了永胜同志生前在病床上讲给他的一段与汉代名将李陵(碑)有关的非同寻常的经历,事情发生在山西省雁北地区,但因记载不详,时间、地点都不好确定,这使张广寿女士及其子女感到不尽的困惑和遗憾。为缅怀亲人,查明史实,今年3月初,出生于四川省的张广寿女士只身走进娘子关,再出雁门,在古战场金沙滩—带寻访王永胜同志在抗战期间洒过热血的地方。她巧遇当年的“小八路”王兴、王生明等同志,经老同志们的回忆和指点,确认“李陵碑”立地,是王永胜同志在雁北土地上首次作战负伤,成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的地方。
 
  老八路王兴(左1)对张广寿(右1)说:“李陵碑就立在这里(白布作标识),是一块天然巨石。七十年代因为修建这条战备公路,李陵碑无法移动,就被筑路民工炸掉了,真可惜啊!”
  “李陵碑”,是坐落在古战场金沙滩北沿、两狼山大峪口内的一座千年古碑。相传,宋代杨家将与辽兵在金沙滩恶战失利,杨继业受围,不甘心做辽兵的俘虏,头碰汉代名将李陵的石碑而亡。后人为纪念杨家父子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精神,每路过“李陵碑”,都要驻足凭吊,以手抚摸石碑,天长日久,平滑的花岗岩碑面上竟被人“摸”出—个深坑。1946年春,笔者行军路过此地,曾亲手抚摸过这座古碑。
   1943年,收割鸦片的季节,王永胜同志率武工队员十余人,到山阴、怀仁县边山一带调查平川地区日伪种植鸦片的情况,以便进行有效的经济斗争。一日黄昏时刻,在武工队返回根据地途中,在怀仁县大峪口村至吴家窑镇之间的山沟内,与日寇巡逻兵遭遇。为掩护战友们撤退,永胜同志走在最后,不幸被敌人的枪弹击中,子弹从背部射入,从左前胸穿出,他立即倒地,顺势从公路上滚爬到乱石嶙峋的河沟下,钻进路基下一个涵洞内隐蔽起来,不久即昏死过去。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已是月光中天,他感到口渴难忍,不远处就有小股河水潺潺发响。可是他知道,如果此时喝下凉水,就可能立即毙命。然而,此地是敌占区,远离根据地(偏关县)一百多公里,途中有敌人设制的大小七道封锁线,要想回去,难同登天。他想,倒不如挪动到河当心,痛痛快快饮一顿凉水死去,免得当俘虏。于是他双臂护抱胸膛,双脚挪动出涵洞,绕过“青牛背”的突出部分,看南面大峪口方向是否还有日寇巡逻兵。此时,月光似霜,公路上空荡无人,离他只有几十步远的路边山坡上,那座远近闻名的“李陵碑”隐约可见。过去,他多次路经此地,用手抚摸过它。今天,他生还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是不是也应当像杨继业一样碰碑死呢?望着“李陵碑”他默语:“杨老令公啊!你死得壮烈,我佩服。可我是八路军武工队的政治指导员,真要像你那样死去,我的战友们会笑话。我既不能碰碑死去,也不能喝凉水自杀。我要爬回根据地!”
   他返回涵洞内休息了片刻,然后挪出涵洞,爬上路基,横穿公路,钻进了灌木浓荫的沟岔之内。
   捂着伤口的王永胜,也不知在山间小道上挪动了多久,终因失血过多,体力不支昏倒在地。当他第二次苏醒后,发现自己躺在一扇门板上,四位素不相识的农民兄弟抬着他,在一小山庄上停下。
有几位大娘和大嫂把温开水和莜面糊糊送到他的嘴里。他喝足开水和救命恩人说了几句话后,又侧身倒在担架上进入了梦乡。不久,又有几位农民兄弟接过担架,抬着他继续翻山越岭。就这样沿村转送,终于越过最后—道封锁线,回到了抗日根据地。
   王永胜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9次负伤,其中两次负伤是在雁北。雁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年轻的抗日武装工作队政治指导员。
   张广寿女士在金沙滩、两狼山;在大峪口、青牛背;在碗窑村边的寄骨寺遗址、在“李陵碑”立地,对她的向导王兴、王生明说:“永胜同志的第二次生命是雁北人民给予的,我和我的子女对雁北人民和雁北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我此次初访雁北,虽然没能见到李陵碑,但看到了深藏在雁北人民心中的那座世代相传的‘爱国碑’;我来雁北寻访的正是这座无形而永恒的血肉之碑!” (原载1997年3月25日《朔州日报》)
 
   作   者: 晋绥抗日老战士王生明,其父亲为晋平鲁县委城工部长、晋绥第五军分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革命烈士王宝。
   照片提供:王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