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红色旧址 »

一张老照片之谜

发布日期:2017-06-14 17:46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高虎虎
    1944年8月中旬,中国抗战进入第七个年头,这是十分艰难又显露胜利曙光的时刻。盟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等一行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晋绥抗日前线进行采访活动。他们在兴县参观采访时,曾经穿越巡检司村峡谷,翻过20华里骡马古道,绕行风角村走下山坡,淌过蔚汾河,驻足晋绥边区行署所在地--兴县赵家川口村。
      兴县巡检司村、风角村、赵家川口村地图    来源:百度地图   
    这是福尔曼先生在兴县拍下一幅珍贵的照片,但并未附加文字说明拍摄照片的具体地点、日期等内容。
    至今巡检司还有老乡,对当年见到福尔曼、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的情景记忆犹新。
远眺赵家川口村,2017年4月12日牛亚平拍摄。
    赵家川口村曾经是晋西北行政公署(边区政府)所在地,时间长达5、6年之久。行署机关秘书处、财政处、财经委员会、民教处、建设处以及高等法院等行署直属单位在这里办公,晋绥军区(120师)卫生部、晋绥军区卫生学校也曾驻扎在这里。行署副主任武新宇、牛荫冠,行署财经建设委员会主任白如冰、财政处长黎化南、民教处长杜心源、建设处副处长屈健以及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贺彪等都住在这个村子里。       
       敢问路在何方      牛亚平拍摄
敢问路在何方  牛亚平拍摄
    敢问路在何方    牛亚平拍摄
这是福尔曼走过的山间小路吗?  牛亚平拍摄
    年过6旬的王波先生退休前任县民政局副局长兼晋绥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他一直潜心研究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历史,可以称得上是晋绥革命历史的专家。他的老家就在巡检司村,不仅熟悉福尔曼当年走过这条骡马古道,他还知道这条古道的许多故事。他告诉我们,这条古道在抗战时期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物资,伤病员,重要领导人都是沿这条古道通行于延安和晋绥根据地之间,可以说是一条生命线 
    4月12日,王波先生带领我和牛亚平、张旭,开始了对这张老照片揭迷之行。我们怀揣这张老照片,带着相机,沿着当年那条早已废弃骡马古道,从巡检司村出发,经风角村去寻找比对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不敢说越过千沟万壑,可也是沿着山间羊肠小道爬坡上坎、翻山越岭。
         路在脚下--左起:王波、牛亚平、张旭。  虎虎拍摄
路在脚下--王波行进在古道上。 虎虎拍摄
路在脚下--左起:虎虎、张旭。牛亚平拍摄 
执着的背影         牛亚平拍摄
执着的背影         牛亚平拍摄
                   执着的背影         牛亚平拍摄
执着的背影    虎虎拍摄
     探 寻      牛亚平拍摄
         探 寻           牛亚平拍摄   
     小憩       牛亚平拍摄
踏平坎坷成大道  牛亚平拍摄
踏平坎坷成大道  牛亚平拍摄
     山 涧                牛亚平拍摄
       虎虎跳    牛亚平拍摄
    我们一行四人,在王波先生带领下,一路行走一路询问一路比对,凭着王波对家乡村貌和地形的熟悉,终于找到了老照片拍摄的原址,确认了照片为兴县赵家川口村旧貌,解开了这张老照片之谜。
      比 对     虎虎拍摄
   俯瞰赵家川口村   虎虎拍摄
       王波最后确认,这就是拍摄原地,终于解谜了! 虎虎拍摄
 
    注1:1944年夏,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冲破重重阻碍,从国民党控制下的重庆一路北上,到达延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战地采访,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写下了轰动中外的《红色中国报道》,此书后来被译为《北行漫记》。这部作品被誉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不仅如此,福尔曼还把自己在1944年8月到10月采访晋绥边区拍摄的照片编辑成书,出版了《西行漫影》画册。(百度百科)
    注2: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又名艾培,1915年4月20日生于波兰华沙,1917年随父母来到中国,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5月26日病逝于北京。1937年,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的驻华记者,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采访。1938年4月,又奔赴前线采访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44年5月,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的记者参加了记者团,深入延安及晋西北采访。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以及许许多多为抗战而奋斗的军民,写了十几篇通讯,在国外重要报刊上发表,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百度百科) 
 
作者:高虎虎
照片:高虎虎、牛亚平
注释为本站版所加
本站编辑: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