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红色旧址 »

碧村

发布日期:2015-12-01 15:31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晋绥基金会
    根据中央书记处1940年1月25日电示,晋西南、晋西北两个区党委于2月7日合并为中共晋西区委员会(简称晋西区党委),领导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地区党的工作,林枫任区党委书记,赵林任区党委副书记,赵林(兼)(后为王达成)任组织部长,张稼夫任宣传部长,龚逢春任武装部长,赵林兼任社会部长,罗贵波担任统战部长,刘俊秀担任民运部长兼妇委书记。并于2月迁入兴县张家圪埚村牛王庙。同年5月先后迁往兴县高家村镇高家村、碧村、冯家庄村。
    晋西区党委建立以后,于1940年3月组建了临县地委、雁北地委、乡(宁)吉(县)地委(时称晋西南工委)、洪(洞)赵(城)特委、中(阳)离(石)特委等下属地级组织,并成立了晋西北工、农、青、妇各群众抗日救亡组织,领导这一区域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晋西北区开展抗日斗争的坚强堡垒。
    1942年,晋西区党委(晋绥分局)曾在这里办公。

晋绥分局大门

晋绥分局旧址

晋绥分局书记林枫旧居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前身是八路军军医院,系八路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领导的一个直属医院。医院从创办到结束长达约13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37年军委直属医疗所到1939年八路军军医院为第一阶段;从1939年12月1日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到1946年10月为第二阶段;从1946年11月改名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后勤部卫生部第二后方医院,1947年8月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第三阶段。
    八路军军医院的开办,不仅接收八路军伤病员,也为广大群众实行免费治疗,还为中央领导和军队高级干部检查身体和治疗疾病。1939年7月10日,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一起为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诊治右肘骨折,鲁之俊等参加了会诊。此后,3位印度大夫多次前往探视,并做治疗。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为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前线以身殉职,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12月1日军委卫生部呈报军委,决定将八路军军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后来又加改总院。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大量干部外调,先后从总院调往东北、华中、晋绥、晋察冀等前线的各类干部和工作人员80余名,主治医生以上的技术干部几乎全都被调走,总务科正副科长和几位老管理员等行政、生产干部也调走一半。当时又从延安各院和本院中选拔了医护人员补充缺额,使医院工作处于正常状态。这时由黄树则任院长,刘允中任副院长,薛峰任政委。

晋绥军区和平医院



晋绥军区和平医院旧址

晋绥军区和平医院手术室

晋绥军区和平医院厨房
    在战争环境下的洪涛印刷厂,为了保证生产安全,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曾六次迁厂。1940年6月,也就是在洪涛印刷厂建成并开工不到两个月的时候,日军三个师团,三个混成旅团和驻蒙军两个支队,共约37000余人,分十九路向西北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妄图消灭120师主力和行署领导机关。敌人来势很凶,所到之处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此时,洪涛印刷厂接到行署财政处指示,迅速完成撤离石楞则村的准备,于6月 15日离开石楞子村,迁到兴县据黄河东岸几里地的碧村。

洪涛印刷厂旧址
    1944年春党校二部从黄河西岸阎家堡迁回山西省兴县碧村。5月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行署领导宣布中共晋绥分局和行署的决定,将党校二部改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开学典礼有500多名师生参加。会上晋绥分局张稼夫同事讲话。他指出:新民主主义教育最基本的是工农兵,因此它的教育方针是在工作中学习,向群众学习,在群众服务的实践中取得经验,加以研究和整理,再去指导和提高群众······行署民教处处长杜心源同志就行署会议的有关内容作了详细的报告。
    学校行政上直属行署民教处领导,任命阎秀峰为校长,郑林为副校长。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从根据地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战争、生产、社会相结合,为工农兵群众服务,努力做到学用一致,亲自动手,参加生产和各种实际工作,向群众学习,积累经验,提高技术,使学校成为工厂、农场、合作社和新民主主义的综合体,培养学生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教学内容有农艺、工艺、合作经济、文化教育四类。设有政治、文化、生产劳作、军事、农村接生、育婴卫生等课程。为了便于学生实验,把行署的工具厂和农村定为实验基地,兴县二区黑峪口完小以及碧村等小学作为实验小学。

晋绥新民主主义实验学校旧址

120师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休养旧址
  交通信息:兴县距离碧村约23公里,可驾车沿忻黑线行驶约21.7公里,左转进入沿黄大道,沿沿黄大道向西行驶约792米到达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