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红军不断减员却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什么?

发布日期:2017-05-25 14:50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冷热猫 韩新新
    1949年,参加过长征的部分女红军在北京合影(第一排左起:刘英、陈琮英、戚元德、周月华、危秀英;第二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坚贞、李贞、廖似光、蔡畅)。
    贵州的隆冬寒气逼人,冷风冽冽,怀孕七个月的女红军廖似光因疲劳过度动了胎气,胎儿早产。
    廖似光抱着孩子心如刀绞,未来长路漫漫、危险重重,无奈,她只能选择母子别离。可是,少数民族地区人烟稀少,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一户人家托付。廖似光只好把刚刚出生的婴儿包好,写上出生日期,放在了路边的草丛里。
    孩子仿佛知晓母亲要将自己抛弃,哭闹个不停。战友们搀扶着廖似光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因心疼不舍,她咬破了嘴唇,鲜血渗出嘴角,一滴一滴掉下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特殊的环境下,母子相伴,这一在今天的人看来最普通不过的事儿,却是一种奢望。
    长征路上,女红军的牺牲又何止与此?由于营养严重匮乏,很多女红军都得了闭经病,有些人甚至终生不孕。付出生命者亦不在少数。
    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红军长征翻越的高山、趟过的激流,比起蜀道更难何止百倍千倍!
    女红军邓六金说,不管多难多苦,我们还是坚持过来了,胜利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还是关于孩子的故事——
    红军战士谢益先进入草地不久,就碰到一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忍饥挨饿,濒临死亡。他把自己仅有的一袋干粮悄悄地留给了他们。
    往后的几天吃饭时,谢益先总是避开大家,能找到野菜就吃野菜,找不到就喝凉水填肚子。
    奇迹没有发生。谢益先没能挺出草地,临终时,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
    生不忘自己从哪里来,死还默默地牵挂着他人。可以割舍自己的孩子,却放不下人民——这就是红军。
    在红军会师地甘肃省会宁县,魏长征和他的家人每年都要祭奠一位小红军。1936年10月,魏长征的父亲魏煜只有3岁。一天,他正在铺子外面玩耍,突然有飞机往下扔炸弹。情急之下他在街上乱跑,眼看炸弹就要掉在他身边,一位正在墙上写标语的小战士冲过来,扑在他身上。
    坠落的炸弹让魏煜失去了两根指头,左臂右腿也被炸伤。经过红军卫生队的救治,魏煜渐渐康复,然而小红军的人生却在会宁“定格”。
    红军为人民群众牺牲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自身状况好坏,在危难关头,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以人民为先。
    打土豪、分浮财是长征途中红军深得民心的举措。红军进驻云南鹤庆之前,侦察兵就化装成医生、货郎,沿途调查访问,把谁是土豪劣绅、谁是贪官污吏调查得一清二楚。
    据统计,红军经过鹤庆时,打击土豪财主80多家。在占领祥云城的当天,就清算了依仗权势敲诈勒索的清丈人员,严惩了有较大民愤的几个恶霸,还打开旧县政府粮仓赈济贫民。
    通过这些工作,人民群众更深入地认识了红军,更加坚信红军是真心为人民的军队,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宗其香创作的国画《巧渡金沙江》
    长征,红军不断减员却始终生生不息的秘密在哪里?
    1936年2月9日,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在占领毕节后,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一次就扩充红军3000多人。临离开毕节时,一些女学生几次要求跟红军走,因还在继续长征,“只好婉言劝慰,动员她们回去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人说,不是命运眷顾了共产党,而是人民选择了共产党。
    红军巧渡金沙之时,先遣连轻装率先渡过金沙江,当地群众带领红军来到厘金局,听到里头的人正在打麻将,群众就哄骗厘金局的人,说是来交税的。里面的人玩得正兴高采烈,哪顾得上正事儿,吼道:深更半夜来纳税,不开门,明天来!当地群众一脚把门踢开,红军战士冲进厘金局缴了保安队的械,没收所有税款,不费一枪一弹就控制了皎平渡渡口。
    渡过皎平渡时,由于敌人事先把船只破坏了,红军只能依靠几条小船过河。当地船工全力帮助红军,原本需要一个多月才能渡完的皎平渡,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9天9夜就渡完了。一位老船工回忆,我们连日划呀划呀,手臂都肿了,脚也站酸了,可是精神上无比愉快,老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
    长征,红军渡过了30多条河流,有许许多多都是靠老百姓载着红军过去。国民党军怎么也撵不上红军、堵不住红军,除了因为红军将士英勇善战、坚韧顽强,也因为红军所到之处,都能赢得民心,得到群众帮助。
    不仅长征如此。
    80多年前,一条条小船载着红军渡江,摆脱了被歼灭的命运;60多年前,又是一条条小船载着解放军渡江,打进了“总统府”,解放了全中国。
    没有人能细数,人民帮助我们渡过了多少大江大河,战胜了多少大风大浪!
    历史用“一叶扁舟波万顷”启示世人: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亡。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千难万险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究其根本,是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临汾旅”官兵顶风冒雨一线抢险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不过时。
    2016年入夏以来,我国南方遭受了一场场特大暴雨袭击,江河水位持续上涨,超越警戒水位。洪水涌进一个个村庄、一条条街道、一间间房屋……
    在抗洪战场上,“临汾旅”原副旅长王竹鸿重披战袍战“洪魔”的故事广为流传。
    由于年龄等原因,王竹鸿本来已经向组织递交了转业申请。7月3日,得知部队奉命参加抗洪的消息,在家等待安置的他坐不住了,找到旅领导请战:“我经历过98年抗洪,对情况熟悉,请安排我过去!”
    冒着大雨奔赴抗洪一线后,王竹鸿来不及喘口气,立即与官兵一起投入抢险。装沙袋、运石土、固堤坝、堵决口……雨越下越大,水势越来越猛,管涌随时可能发生。王竹鸿一边装填沙袋一边动员鼓劲:“同志们麻利点,乡亲们都指望着咱呢!”
    在王竹鸿的带领下,官兵们全力以赴。短短3小时,加固主堤1300米,构筑子堤300米,鲁塘水库附近汛情得到有效缓解。
    与王竹鸿一样,原第14集团军某旅的李金龙也是抗洪抢险战场上的一名“特殊战士”。
    洪灾来袭时,当兵4年多的李金龙正在毕节市织金县家中休假。他立即给部队打电话报告情况,就地参加救灾。6月28日上午,织金县绮陌乡一家服装厂部分工人被洪水围困,李金龙带着几位民兵驾着冲锋舟冲进去,成功救出12人。下午,李金龙多次潜水进入一幢门窗已被淹没的房屋,救出一位老人……4天3夜奋战中,李金龙先后救出17名被困群众。
    除了他们,在抗洪前线,还有成千上万名党员、军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险、不辞辛劳。他们的壮举也感动了灾区群众,许多人自发到抗洪一线,为子弟兵擦一把汗、递一瓶水、端一碗饭。
    这一幕幕,不正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的传承?这种传承从长征到今天,经80年风雨,历久弥新。这种传承,支撑着人民军队由胜利走向胜利。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牢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