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

发布日期:2016-12-19 11:41    来源: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作者:田竞
    在四支红军长征队伍中,最小的一支队伍是红二十五军,但他们却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根据地后,与陕北红军的二十六军、二十七军胜利会师,会师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极大地增强了根据地的红军力量,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围剿”,巩固了根据地,为三大主力红军提供了北上抗日的落脚点。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儿童军”——队伍中大多数战士的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几十个“大人”领着一群初生牛犊的“大孩子”们,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原向西北一路血战杀到陕北。而带领这些英勇无畏的红孩子们冲杀向前的军领导人中,就有一位被指战员们誉为“军魂”的军政委——吴焕先。
    吴焕先在长征路上留下了他身挎驳壳枪的珍贵照片。这是所有的红军长征路上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一张照片。也许是一路征战、呕心沥血,照片上他略显疲态。
    吴焕先被誉为红二十五军的“军魂”当之无愧。
    缘由之一,他是红二十五军的创始人之一。红二十五军组建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吴焕先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委。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吴焕先先任军长、后任军政委。
    缘由之二,吴焕先是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领导人。他与徐宝珊(鄂豫陕省委书记)、程子华(军长)、徐海东(副军长)一道,率领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二十余倍兵力的围追堵截,潜入伏牛山,进入陕南,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徐宝珊病逝后,他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继续发展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在与党中央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他审时度势,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遂率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并且使红二十五军自身得到发展壮大。
    缘由之三,他是红二十五军指战员们信任、爱戴的人。作为军政委,他身不离驳壳枪,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最困难、最危急的情况下,总能看到吴焕先的身影。他的号令,能够让大家获得信心和力量。
    不幸的是,拍下身挎驳壳枪的这张照片不久,吴焕先就牺牲在了长征路上。长征仍继续,但“军魂”陨落!如今,吴焕先烈士墓在甘肃省泾川县城汭丰乡郑家沟村。
    吴焕先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今属河南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一个地主家庭。他童年读私塾,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麻城蚕业学校。在共产党员、麻城县教育局局长王幼安的影响下,麻城蚕业学校成了传播马列主义最活跃的地点之一,吴焕先在这里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在学校,他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游行示威、街头宣传和张贴革命标语等活动。在武汉中学读书的共产党员戴季伦是吴焕先的好友,在他的帮助下,吴焕先进一步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立志投身革命。17岁时(1924年),吴焕先在麻城蚕业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夏,吴焕先从麻城蚕业学校毕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如今在四角曹门村头立着标志碑“革命发祥地——四角曹门”,有中共新县县委、新县人民政府于2012年6月重修刻写的碑文:四角曹门是新县有共产党活动最早的村庄,一九二五年秋,曹门村革命知识青年吴焕先在湖北上学,他入党后即回本村传播马列主义,发动农民运动。一九二六年夏成立第一个党小组,八月又成立了第一个农协会,接着便领导箭河一带农民掀起了开仓放粮、惩办豪绅恶霸攻打缉私盐卡和反对封建宗法运动。为了防御地主阶级的反攻倒算,同年冬月,吴焕先、吴光筹、吴先保等同志利用旧有的红枪会创办红学,建立了一支农民革命武装,从此便掀起了新县人民革命的风暴。
    吴焕先故居就在村口的池塘边,基本保持着原样。故居是一个不大的长方形院落,有砖木结构的房屋两排11间,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吴焕先从这里走出家乡、参加革命。
    故居的“吞”字大门开在院墙西北侧,大门上方悬挂着“吴焕先故居”匾额(图8)。故居里有吴焕先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展出了李先念、徐向前、程子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纪念吴焕先烈士牺牲50周年的题词。
    吴焕先从学校返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在鄂豫边界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农民协会和第一支农民武装。为此,吴焕先一家六口(父亲吴维棣、大哥吴尚先和妻子及幼子、二哥吴奉先、弟弟吴济先)先后惨遭国民党地方民团杀害。1927年11月,他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928年5月,他与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人一起,领导创建了鄂豫皖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柴山保。他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时,吴焕先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1932年10月)。此时,蒋介石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第四次军事“围剿”,扬言要彻底肃清红军。鄂豫皖根据地处于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去、兵力薄弱的严峻形势。吴焕先挺身而出,找到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建议省委把留在根据地的5个主力团尽快集中起来,把红二十五军的番号恢复起来,重新打出红二十五军的旗帜,以利于坚持武装斗争。11月30日,鄂豫皖省委在湖北黄安檀树岗重建红二十五军,吴焕先担任军长,他几天之内就把军部、2个师和2个特务营组建起来,共7000余人。由于吴焕先卓有成效的工作,迅速结束了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之后,根据地武装力量分散的局面,对以后二十五军坚持根据地斗争起了重大作用。1934年4月,留在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二十八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后,他先是任军长,后来任军政委,与军长徐海东指挥部队转战于鄂东北、皖西北地区,11月11日,花山寨会议后,他与新任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部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开始了战略转移(长征)。
    红二十五军一路向西,跨越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在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准备越过许(昌)-南(阳)公路,进入伏牛山时,遭遇国民党军设伏,吴焕先率先带领前卫部队正面迎敌,反复冲杀方突破敌人封锁线;随后在孤石滩欲渡澧河又是一番激战,经20余次殊死冲杀方得渡过澧河,进入伏牛山东麓;在出豫入陕的途中,被优势敌军封堵住了关口,在货郎陈廷贤(陈廷献)的带领下,全军走“货郎小道”,出其不意地自铁索关进入陕南,开始创建、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同时还建立了地方武装——红七十四师。
    红二十五军因为没有电台,自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就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1935年7月15日晚,吴焕先作为中共鄂豫皖省委代理书记,在紧邻西安的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继续北上,到陕北“同红二十六军会合起来,集中成一个大的力量,有力地消灭敌人,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建西北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吴焕先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为了策应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红二十五军切断西(安)-兰(州)公路,阻止国民党军兵力、物资西运。红二十五军佯作进攻甘肃灵台欲转回陕西的模样,实则西去威逼崇信县城,继续截断西-兰公路,并积极打听中央红军的消息。当全军在泾川县境南渡泾河支流汭(音rui)河时,因连日大雨滂沱,河水猛涨,部队徒涉过河速度很慢。红军刚刚过了一半,从泾川城出动的国民党一〇四旅二〇八团趁机向红军后卫部队发起突袭。半渡而击,情况危急!正在河边组织渡河的吴焕先听到枪声,立即率领身边并非战斗部队的交通队和学兵连一百余人一口气奔上四坡村塬顶,迅速占领制高点,向敌人腰部发起反击。敌人顿时乱了阵脚,仓皇收缩。不幸的是,身先士卒的吴焕先被子弹击中胸部,打了个趔趄倒了下去……红军指战员们听到军政委负伤的消息,怒吼着“为吴政委报仇!冲啊!”一个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与敌人展开白刃搏斗。与此同时,副军长徐海东指挥二二三团从正面发起冲锋,把敌二〇八团像赶羊似地压到掌曲沟圈予以全歼,敌团长马开基骑马企图逃走,被当场击毙。此战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中称为“四坡村战斗”。
    就在战斗即将结束的时刻,吴焕先在掌曲村的一座土坯房子里停止了呼吸。傍晚,徐海东等军部领导人和战士们抬着政委的遗体,渡过汭河,停放在汭河川郑家沟农民郑克昌家的上厅房,徐海东亲手为吴政委擦洗血迹,将一件军大衣盖在(他)身上,用白布裹了身子,买了一口柏木棺材,安葬在郑家沟村东宝盒子山脚下。吴焕先时年28岁。
    此后,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继续长征,在吴焕先政委牺牲后20多天,全军胜利抵达陕北的永坪镇,完成了长征。
    我们重走长征路,到达了当年这里的战场。“四坡村战斗”实际上发生在今天的掌曲村地界。王村镇的四坡和掌曲两个村子相距仅2华里,以前合称四坡村。现在路标指示出掌曲村里的“红军楼”(即吴焕先牺牲时所在的小楼)。
    掌曲村里的“红军楼”保存完好。红军当年在这座土坯小楼里设立了指挥部,又在这座小楼里抢救自己敬爱的政委。红军撤离后,老百姓自发把这小院保护了起来,把土坯小楼叫做“红军楼”。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了“红军楼”匾额。
    在掌曲村南侧村旁的塬上(塬,黄土高原地区的因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高地,周边陡,顶上略平坦),举目看去,连绵的塬、汭河及河道尽收眼底。这就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徒涉汭河的河道及周边地形。
    汭河河道的弯曲处(下图中有白色的弧形河堤)是最后歼敌的洼地(一说是“掌曲沟圈”,又一说是“羊圈洼”)。
    掌曲村南侧村旁的塬上,掌曲村村旁的塬不止一处,且植被茂密,让我们难以判断吴焕先政委率军部交通队和学兵连沿小路冲到塬上、占领制高点的具体路径。但,村边这一片塬就是吴焕先政委率领一群娃娃兵最后一次对敌冲击的战场!
    站在掌曲村南的塬上,塬下几十米深的一片狭长谷地尽收眼底,一条若隐若现的羊肠小路通往汭河。隔河相望,清楚地看到与掌曲村(汭河北岸)隔河相望的郑家沟村(汭河南岸),两个村子直线距离也就是三四里路,但开车须绕行近20公里。
    在长焦镜头里可看到郑家沟村东头(村子左侧)的吴焕先烈士墓及其纪念馆工地。吴焕先烈士墓在最靠近山脚的位置。
    当年,徐海东带领指战员们在郑家沟亲手安葬了吴焕先。后来,他在《星火燎原》中的《会师陕北》一文里回忆到:不幸的是,就在泾川战斗中,吴焕先同志牺牲了。这使我们非常悲痛。吴焕先同志于1927年秋天参加过黄安暴动。在鄂豫皖苏区,我和他一块坚持斗争好多年,又一同转战万里。他是我最亲密的战友,最敬爱的同志。前些天,他还向我说:“见了毛主席,咱们还不认识呢?”现在,他倒下了,再也见不到党中央,见不到他日夜想念的毛主席了。
    我们来到郑家沟村(汭丰乡政府所在地),吴焕先烈士墓就在村东面的东宝盒子山脚下。如今墓区正在兴建吴焕先烈士纪念馆,而靠近山脚下的吴焕先烈士墓已经扩建为四周汉白玉栏杆护卫的墓冢了,墓碑上是李先念1979年的题字“吴焕先同志之墓”。
    在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中有毛泽东签发的吴焕先烈士“光荣纪念证”图片。我们重走长征路数万公里,参观了那么多纪念馆、展览馆、陈列馆,仅此一次看到毛泽东签发的“光荣纪念证”,弥足珍贵!
    《胡耀邦、胡乔木、胡启立、胡绳为吴焕先烈士修改审定的纪念碑文》(1985年8月21日)全文:吴焕先同志,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童年读私塾,十六岁进麻城蚕业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参加领导著名的黄麻起义,坚持鄂豫边武装斗争,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时,焕先同志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他根据省委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军政治委员,在面对数十万敌军“围剿”、物资又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红二十五军和地方军民坚持(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4年,根据党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他率领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二十余万兵力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他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为粉碎敌人两次重兵“围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做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北上动向后,省委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8月21日,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八岁。吴焕先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胸怀全局,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百折不挠;他严于治军,与战士同甘共苦,英勇机智,指挥若定,在多次恶战中使所率部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他具有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领导才能,深为全体指战员爱戴和崇敬,是全军公认的杰出领导者;他的牺牲,全军万分悲痛!为缅怀先烈业绩,继承革命精神,特立此碑,此志永念!吴焕先同志永垂不朽! 红二十五军先烈纪念委员会 1985年8月21日
    在吴焕先纪念馆的展示中,还有诗词《英雄颂》一首:“狂风哀啸哭焕先,大河悲壮叹英年,武略打得千军退,文韬迎得万民欢。松涛复述谈笑音,霓裳回映大刀寒,苍天无眼收焕先,将士泪浇四坡前。”
    我们重走长征路一路看来,越发钦佩吴焕先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军事、政治人才。在艰难的长征路上,他能想到敲开照相馆的门,留下长征路上为数极少的珍贵影像,其中一张是军领导人和警卫员的合影(在两当县)。
    他还雇请摄影师随军拍照,因此留下了红二十五军北渡渭河的一张历史性照片。尽管照片因年久保存不当,不太清晰,却是四支红军队伍长征六万五千里行程中,唯一留下的军事行动照片。照片中,渡河的有一只船,还有跨河拉起的绳索和徒涉的部队。
    此前,我们在吴焕先故居里看到的《吴焕先烈士生平简介》:吴焕先同志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革命家。是党和红军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他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思想,在鄂豫边界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农民协会和第一支农民武装,参加并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他坚持鄂豫边区武装斗争,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组建红四方面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此期间,他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军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四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委员(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后,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1932年10月)的吴焕先同志,根据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政委。在面对数十万敌军“围剿”、物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守鄂豫皖根据地,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4年,遵照党中央指示,实行战略转移,他率领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二十余倍兵力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5年,他审时度势,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遂率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8月21日,吴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在吴焕先的照片下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信念、坚定信仰的人。这是一个为了劳苦大众翻身解放抛家舍业、大公大爱的人。这更是一个承前启后,唤醒世人,彪炳千秋的人。他是红二十五军的军魂,也是今天我们所工作的箭厂河的精气之魂。他的名字叫吴焕先。今天,当我们每天早起,时时刻刻面对他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先辈革命为什么,今天我们干什么,要为后者留什么?
    我们在吴焕先的塑像前展开队旗,告慰先烈,并且沿着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一直走了下去!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