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山西将帅的长征故事

发布日期:2016-11-18 16:48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张静玉
徐向前
程子华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虽然中央红军长征并没有途经山西省,但却有很多山西人参与了这一光辉历程,其中有将帅,有战士。
    徐向前:著文《长征路上》回忆长征经历
    徐向前,1901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如今,在山西省档案局中收藏有一本由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老帅在长征中》,书中记述的都是一些老帅回忆长征路上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就是徐向前所写的《长征路上》,现摘编如下:
    (一)一九三五年五月初,中央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继续北上,准备在川西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这时,红四方面军主力集中在涪江地区,就地休补,发动群众,筹粮扩红。我还记得,我们的电话机工作人员本来就不少,三天中又扩进一百多名新兵。因电话机有限,用不上这么多人,只好把他们分配到部队中去。四军十师第二十八团,强渡嘉陵江战役中减员二百来人,但扩红近九百人,全团人数达一千七百余人。武器、弹药、粮食、被服、经费等,各部队亦获得较大补充,比在川陕根据地后期的日子,要好过得多。全军共八万多人,加上从川陕根据地撤出的党政机关人员和革命职工,总计不下十万之众。
    (二)一、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十三日胜利会师在夹金山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抵懋功,会见了李先念等同志。部队驻地一片欢腾。各部队将慰问品集中起来,赶着牲口,一批批送往会师地区。仅三十一军,一批就送去了衣服五百件,草鞋一千四百双,毛袜五百双,毛毯一百条,鞋子一百七十双,袜底二百双。翻身的藏族同胞,跳起“锅庄”,表示庆贺。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使蒋介石企图各个击破红军力量的计划,彻底破产。
    (三)两军会合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确定战略方针,统一作战部署,打破蒋介石的围堵计划,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党的团结,红军的团结,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条件。
    (四)七月中旬,三军团已进抵黑水、芦花地区。彭德怀军团长得悉我军正向维谷开进,当即亲率一个团前来接应。维谷渡口的索桥遭敌人破坏,大家只能隔河相望。那里水流甚急,水声很大,双方说话听不大清楚。我见对岸有个身材粗壮、头戴斗笠的人,走路不慌不忙,估计是彭军团长。相互招手后,我便掏出笔记本,撕下张纸,写上——彭军团长:我是徐向前,感谢你们前来迎接。捆在块石头上,扔过河去。两岸的同志,十分高兴,互相喊话、招手、致意。第二天早晨,我从维谷赶到亦念附近,找到一条绳索,坐在竹筐里滑过河去,与彭德怀同志会见。我们谈了些敌情及沿途见闻,还商谈了部队架桥事宜。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开门见山、性格爽直的人。
    (五)从八月二十二日起,我们率右路军进入若尔盖大草原的边缘地带,开始了穿越草地的进军……这是军事上罕见的艰苦行军,是人同自然界的殊死斗争……天气令人莫测地变幻着。中午还是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夜间气温达零度以下,冻得人们瑟瑟发抖,彻夜难眠。黑色的泥沼,被深草覆盖着,一不小心,人和牲口陷进里面,就会被吞没。水塘不少,但大都含有毒汁,喝下去又吐又泻。四野茫茫,渺无人烟,找不到粮食。野芹菜、草根、马鞍、皮带,成了指战员充饥的食物。
    (六)我军机智英勇,灵活迅速,充分发挥夜摸、奇袭和小部队大胆迂回穿插等战术特长,渡激流,穿峡谷,破敌垒,夺要隘,表现了红军坚无不摧的优良战斗素质。九军二十七师连续作战,疾进五百余里,打得最出色。夜袭达维之战,行动秘密、神速,当部队摸进街里时,敌人还在睡大觉……战后,朱德总司令高度评价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认为是一支过得硬的红军队伍,继承了叶挺独立团的铁军传统。
    (七)四方面军开始北进后,二方面军亦根据中央指令,经天水地区渡过渭河,向会宁地区前进。十月二日,红一方面一师进占会宁。八日,我四军先头部队在青江驿、界石铺与红一师部队会合。九日,方面军指挥部抵会宁,受到红一师师长陈赓及所属人员的热烈欢迎。陈赓原是鄂豫皖时期红十二师师长,此次重逢,格外高兴。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程子华:带领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
    程子华,1905年出生于山西运城解州县。1934年,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的他和其他领导人一起带领着这支队伍开始了长征。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传奇的红军队伍:他们是五支长征红军中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建立根据地的红军队伍,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人数不减反增的红军队伍,同时还是最早到达陕北、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央红军之向导”“为革命立了大功”的红军队伍。
    1934年11月16日,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11月26日,经方城县独树镇恶战,主力部队遭到重创,27日拂晓进入伏牛山东麓。1934年12月,陷入重围的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河南卢氏县,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从重重山林中突出重围,进入陕西与中央红军会师,在长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2月4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卢氏县叫河(今属栾川县)一带。根据侦察报告,在豫陕交界的五里川、朱阳关一带,布满了国民党重兵,堵住了红军入陕之路。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左右还有夹击,红二十五军已经进入敌军布下的“铁桶阵”,硬打硬拼,突出重围,胜算极小,情况万分危急。
    就在红二十五军首长绞尽脑汁寻找入陕之策时,一个叫陈廷贤的货郎小贩告诉红军,还有一条很少有人知道的入陕小道。在他的带领下,红二十五军沿着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里路脚不干”的深山峡谷,隐蔽前进。
    12月5日晨,手枪团兵分两路:一路化装成老百姓,按选定路线先行出发,侦察敌情;另一路到朱阳关以东地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主力则直下大石河,在“堆堆石”上留下“杀上前去”的大字标语,赶往文峪。当晚,绕过卢氏城,一路西进。8日,红二十五军从兰草直扑豫陕要塞铁锁关,出其不意地击溃守关敌军,胜利进入陕西省境内。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进抵西北工委、西北军委所在地——陕西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9月18日,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在延川永坪镇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红十五军团随即在延安以南进行了劳山、榆林桥等战役、战斗,歼灭了正在对陕甘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的国民党东北军一个师部、三个整团、一个整营,共4000余人,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各路长征红军在西北大会师提供了落脚点。毛泽东1935年10月率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几次称赞徐海东和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本版内容引自《老帅在长征中》及《人民日报》(2016年10月09日06 版)《红二十五军:自豫入陕长征路》本报记者 南丽江 通讯员 吴曼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