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关向应传--第一章在民族忧患中成长(一)

发布日期:2016-07-12 22:14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穆欣
作者 穆欣
诞生在贫困的满族农家
       关向应原名关治祥(又名关致祥),满族人。满族姓瓜尔佳氏,笔名始炎、仲冰,名有李世珍(李仕珍)、小关、西一、郑勤、秦涛等。1902 年 9月10日(农历八月初九)出生于辽宁省金县大关家屯的一户农民家里。
关向应的父亲关成贵
    父亲关成贵,年轻的时候就过继给四叔,承接了十几亩贫瘠的土地。父亲又是织布匠,白天扛着织布机出去给别人织布,夜晚还要到田地里去干农活。就这样夜以继日,终年劳累,一家8口人难得温饱。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外国“洋布”的倾销泛滥,迫使农村织布业彻底破产,请他父亲织布的人越来越少了,此后只能在那些瘠薄的土地上劳动,全家的日子更加艰难。母亲文氏,是一位勤俭朴实的农村妇女,带着5个孩子,整天操持繁重的家务,还要抽时间帮助丈夫种地。
关向应故居
关向应儿时用过的摇篮
    关向应兄妹5人,他是最大的一个,自幼跟随父亲参加劳动,刚懂事就为饱受贫困折磨的父母分担家计的忧愁。从六七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干农活,春天到田野去耕种,夏天帮助拔草积肥,秋天又去拾草打柴。他在贫寒的生活中受到锻炼,自幼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兄妹5个,要添一件新衣服、一双鞋都不容易。他很少穿新衣服,都是穿拆旧翻新的破衣服。身上穿的衣服,经常补好多补丁。衣服虽旧,却总是整整齐齐,干净净,从没有因为打闹撕扯弄坏过衣服。母亲给他做的布鞋,他十分珍惜。为了省鞋,他找了些牛皮胶涂在布鞋的前面和两帮,鞋底也是补了又补,钉了又钉。为了省鞋,他走路净拣草地走;夏日早晨露水大,他便干脆把鞋脱下来,光着脚在地里干活。以后上了学,在学校里也常光着脚。别人一年要穿好几双鞋,他常一双鞋还穿不坏。上学以后,一张白纸在他手里也成了宝贝,总是正面写了反面写,字里行间插空写,实在看不清楚了,又在上面一遍一遍地练习写大字。既写好了字,又节约了纸张。自幼养成的这种勤劳俭朴、刻苦自励的品德,参加革命以后更加发扬,一直贯穿在他毕生的生活里。 
少年关向应
    因为家境贫困,他的父辈和祖父辈都没有念过书。由于没有文化吃了大苦头的父母,尽管家中生计异常艰难,还是下决心供关向应读书。1912年,在关向应10岁的时候,父母经过反复酌量,把他送进本村私塾上学。关向应是父母生的第一个儿子,又诞生在收获庄稼的金秋季节,全家感到是件令人高兴的大喜事,奶奶给他起名叫喜麟子。这次要上学了,父母又郑重地为他起了学名叫关治祥。他在本村私塾学习两年后,又到大关家屯附近的亮甲店第二蒙学堂读书。
   关向应上学时门门功课优秀,年年受到学校的奖励。图为学校发给关向应的奖状。
    他了解家中经济的窘困,深知父母供自己读书的心意,从一开始读书就很刻苦,取得优异的成绩。他在学校里认真学习,放学回到家里,还要复习一两个小时功课,然后遵照母亲的嘱咐,拿着粪筐到路上拾粪,假日就和母亲一块儿到山上去采野菜、拾柴草。有时还跟母亲一起推磨,早晚时间帮助母亲扫地、擦桌子。他常一面放猪,一面看书。有一次,他到山上放猪,天气突然变了,霎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山上的人都忙着赶牛拉车,往家里跑,他却跑到大杨树底下,一面避雨,一面全神贯注地看书。直到家里人找来,他才赶猪回家。每天晚上,他都点着黄豆粒大灯火的油灯,在家里读书、练字、学画,经常熬得很晚。他怕影响奶奶睡觉,便把衣服支起来,挡住灯光。奶奶常常一觉醒来,见他还在专心致志地苦读。有时直到母亲起来做饭,他还坐在那里没有合眼。
  关向应读书非常用功,温习功课、练习毛笔字,常常到深夜。图为关向应用来读书的炕桌。
   关向应在家里是勤奋节俭的孩子,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冬天学校里生煤炉子,他总是赶在同学们的前头到校,等同学们到齐了,炉子已经生好,屋子已暖烘烘的了。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练得一手清秀的毛笔字。不论是大楷小楷,行书草书,都写得有力而秀美。乡亲们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红白喜事,都请关向应给他们写对联、挽词、贺幛。谁家买卖土地房产,也爱找他帮助书写契约。对乡亲们的请求,他总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关向应练毛笔字时抄录的春联集锦
关向应练习毛笔字抄写的诗文
  他还喜欢画画,能够画出很不错的水墨画,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同学们经常求他画画,他不但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还把绘画的技巧告诉爱画的同学,真心实意地教他们学画。
关向应画的的一幅山水画
日俄侵略者带来的灾祸
   关向应出生的时候,中国正处在风云激变、民族危亡的关头。他的家乡位于辽东半岛。东北三省历来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竞相追逐的目标。而以旅顺、大连为中心的辽东半岛,由于战略地位重要,许久以来更是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垂涎、抢夺的地方。1894年因为日本侵华引起甲午战争,金县和整个辽东半岛都饱受战祸。
    关向应出生前后,大连地区先后遭受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浩劫。在关向应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外敌入侵的种子。图为关向应家乡县城--金州古城。
1895年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曾将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款2万万两白银。日本占据辽东半岛,引起具有在中国扩大权益野心的俄、德、法诸国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共同采取行动,演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的把戏,迫使清政府又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从日本手里赎回辽东半岛。打着“援助”旗号的沙皇俄国,乘机强占旅大。1898年3月27日,俄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签订《旅大租借条约》,允许将旅顺口、大连湾两处及邻近相连海面租借给沙皇俄国,旅顺口充作沙皇俄国的军港,大连开为商港,租借年限为35年,还取得修筑从哈尔滨到旅大铁路的特权。贪得无厌的沙俄并不因此满足,又于同年5月7日逼迫清廷缔结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将租借地的北界扩大为从辽东半岛西岸普兰店湾起至东貔子窝止,包括所有水面及大地周围岛屿,计占面积达3462平方公里,并把这个区区域称作“关东州”。沙俄野心勃勃,加紧推行独霸东北的“黄俄罗斯”计划的行径,触怒了觊觎中国已久的另一个国际强盗日本帝国主义。日、俄两国争霸我国东北的争斗日益激化。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了沙俄,同年9月5日日俄两国缔结了《朴茨茅斯条约》,将“关东州”的租借权转移给日本政府,从此“关东州”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在金州打响。
    在关向应出生前后发生的上述两次战争,都使他的家乡饱尝战争灾祸;人民遭到侵略者铁蹄的践踏蹂躏。金县原称金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像日本人在《日清战争实记》里所说:“金州城为辽东半岛的雄镇,东负大和尚山之险,南有大连湾炮台之备,实至旅顺口的第一要地,克其地即大连可破,大连陷即旅顺无援,旅顺入手,即可入直隶(今河北)。”因此由海上来的侵略者,在辽东半岛南端登陆以后,都把金县作为首先进击的目标。1894年中日战争初起,11月初日军侵陷金县城后,兽性大发,“沿街奸淫烧杀,全城烟雾蔽日,尸体遍地”。不少居民宁死不屈,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城西街里曾发生曲氏一家十口皆为妇孺、相率投井以殉身的壮烈事迹。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口后,进行了4天3夜的野蛮大屠杀,仅市内遇难同胞即达2万多人,造成震动世界的巨大惨案。目睹这场屠杀海员阿伦在《旅顺落难记》一书中写道:“在一家钱铺柜台的木栅栏尖上,插着无数人头。地板上的血有3寸厚,尸体重重叠叠。更残忍的是,日军将一个未满周岁的小孩活活钉死在墙上。那零零星星的手、脚、头,到处都是。日军还把许多逃难的中国人逼到大坞后面的水泡子里,然后用洋枪打、刺刀捅,尸体一层层,水湾子变成一片血海。”
    日军在旅顺口野蛮血腥的大屠杀,照片来源:国际文化情报社《画报近代百年史》
   日寇的暴行,令人发指,在其后沙俄统治的“关东州”内,中国人的苦难并未减轻。1901年4月的《中外日报》上,曾经记述俄治“关东州”当局禁令、税捐多如牛毛的情景:“俄人之在旅大,每人每年抽税5元,养1猪,每年1元,宰1猪,抽税1元,养1鸡,每年1角,宰1鸡,抽税1角。其外,屋有税,地有税,无物不税,无税不苛。土人不堪其虐,群起为难,俄人持枪以待,土人被杀者无数。”1900年7月27日,“关东州”总督阿列克赛耶夫海军中将下令俄军武装占领金州城。他说:“俄国向来以刺刀行动,也因此获得成功。”在俄军刺刀下生活的金州人民,不甘忍受其血腥统治,断地掀起了勇敢的抗俄斗争。金州马沟的马成魁,曾经聚集刘家店乡民数百人,手持各种武器,到俄军驻地抗捐,遭到俄军骑兵屠杀,死100余人,伤数百人(其后马成魁也于1904年被俄军枪杀),结果迫使这一年的粮税免除了。这次抗俄斗争迹,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以后宫开福、刘君弟率领的大连湾群众反对俄军霸占土地房屋的斗争也取得胜利。人民群众的抗俄斗争,也得到了金州厅同知徐景涛和金州副都统寿长等清朝官员的同情和支持。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侵略者勾结当地封建势力,像两座大山压在“关东州”人民的头上,带来无尽的痛苦与灾难人民群众的反日斗争更是此起彼伏,前仆后继,连绵不断。外国侵略者在这里制造的许多骇人听闻的罪行,残酷杀害中国人民欠下的一笔笔血债,在金县、旅大人民中间留下了永难忘记的伤痕。当地人民群众反对日、俄侵略者斗争的光辉事迹,在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关向应自幼耳闻目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少年关向应的心灵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感情,思想上孕育着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
不平静的学校生活 
   关向应先在私塾断断几年,12岁进入日本侵略者办的小学校。他在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写的《自传》里说:“我十二岁时入日本办的专以教育中国人的普通学校(初级小学)。四年毕业,后复人大连公学堂(高等小学),二年毕业。我在这六年中所受教育完全是侵略式的教育,书报都看不明白,国内的情形一点不晓得,思想完全是奴隶的。当我毕业后学堂就把我送一日本商店服务,才作了一个月,因与日本人冲突就辞了。” 
大连读书时的关向应
  1918年4月,关向应16岁时考进普兰店公学堂。普兰店是一个大镇子,距大关家屯比较远,关向应必须住校。他进校后刻苦学习,有时到了星期天,同学们都回家了,唯有他不回去,留在学校里埋头读书。他在这里不但功课学得踏实,还曾带农厚的兴趣,在课外读了不少历史书籍和古典小说,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知识。他从小就爱听父亲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特别是清朝金州的农民群众抵抗沙俄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事迹,常常听得入迷,有时连饭也忘了吃。进入普兰店公学堂后,他读过许多古典小说,如,《儿女兴唐传》《三国演义》《列国志》《水浒传》《西游记》《国事悲》等,还读过一些《论语》《古文观止》之类的古书。当时学校里禁止学生阅读这些小说,但是他的兴趣浓烈,认为这些书比课本更有意义。他有较高的天赋,每天很快就把功课复习完毕,以后就用课本挡着这些书偷偷地看。晚间为了不影响同学睡觉,他特地买了一盏保险灯,趴在被窝里看。先生知道了这种情况,对他也无可奈何,有时故意在课堂上难为他,叫他背诵和回答问题,却都难不倒他。因为他对先生教的功课,都背得滚瓜烂熟,对答如流。 
在普兰店公学堂读书时获得的奖状和毕业证书
   他不管看什么书,都非常认真,反复琢磨,仔细推敲。他经常被书中那些豪杰们的反抗强暴、杀富济贫的英雄行为所感动,所吸引,深深受到这些故事的影响。在学校里,他爱给同学讲述他从这些“闲书”上看来的故事,“武松打虎”,“呼延庆打擂”以及《三国演义》、《西游记》里的许多故事,他都讲得有声有色,引起大家浓烈的兴趣。回到家里,还常常绘声绘色地讲给奶奶、母弟听。大家都称赞他心眼灵,口才好,有能耐,把书上的事儿都讲活了。通过这些古典小说的阅读,使他养成了正直公道、喜爱打抱不平的勇敢精神。他曾不止一次地为《水浒传》里英雄豪杰的反抗强暴、扶危济贫的故事所吸引。当他看到日本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又见大绸缎庄的资本家—个个肥头大耳,沿街却有着那么多乞丐讨饭的情况时,就感到愤愤不平。有一次,他对父亲说:“你看普兰店大绸缎庄,有多少钱啊!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要饭的人!---等我长大了再说!……”父亲回答说:“这都是命中注定!”关向应对这样的回答是不满意的。
   1920年4月,关向应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附设商业科读书。图为大连伏见台公学堂。
入学后,关向应书写了三首明志诗,挂在床头。
   关向应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从小经历了时代风雨的锻炼,促成了政治思想的早熟和进步。1920年4月,18岁的关向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附设商业科。他从农村进入城市,看到许多激动人心的新鲜事物,大大地开阔了眼界。他在这里接触到日本帝国主义者带进来的现代物质文明,透过掩盖这个社会种种罪恶的华美窗帷,也看到了城市贫民的痛苦生活并不亚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在大连,日本侵略者的横行霸道,到处林立的“满人禁止人内”之类的木牌,愈益强烈地唤醒了关向应的民族意识,激起他的无比愤慨。他痛恨那些欺压中国人民的日本侵略者,仇视那些认贼作父的汉奸和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地主、资本家,积极参加组织抗日爱国运动。1919 年“五四”运动激起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在大连进步青年和各阶层爱国人士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及至关向应来到大连读书的时候,大连还连续不断地出现许多反日斗争,如要求废除卖国的“二十一条”的游行、日本教师殴打学生的罢课斗争,他都站在最前列。
关向应戴过的帽子
   大连市有一家《泰东日报》,是1908年10月间创刊的。这个报纸是华人出资筹办的“株式会社”(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任社长是日本报界人士金子雪斋。1913 年,“优于文学及办报之学识经验”的傅立鱼来到大连,进《泰东日报》任编辑长。此后的《泰东日报》“读者大增”、“社业兴隆”,发表过一些别的报纸不曾发表过或不敢发表的文章和报道。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和“五四”运动中兴起的新思潮影响下,大连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冲破殖民主义者的阻挠,以《泰东日报》为阵地,向大连的青年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介绍苏俄等国革命运动的经验。如1919年10月6日发表的题为《匈国劳农政府经过实况》的文章,通过介绍匈牙利劳农政府建立的经过,第一次把俄国十月革命介绍到大连,并颂扬俄、匈两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同年11月28日,又在重要版面上登载《六个月间的李宁》,赞扬了列宁的卓越功勋及其革命理论。它对当时大连爱国人士兴起的纪念“双十”节和以后的“五卅”惨案、福纺(福岛纺织厂)罢工等爱国反帝活动,都作过正面的报道,并对当局的反动统治给予抨击。它在这个时期有力地传播了新思想和新文化,打破了大连沉闷的政治空气,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匡热情,受到读者的赞扬。关向应受到“五四”运动以来兴起进步思潮的感染,增长了对反动势力斗争的勇气,直至面对面地直接同巡捕斗争。
   关向应带领政府学生罢课,抗议日本教师殴打中国学生。他还带领中国学生参加全市举行的“双十节”提灯会活动。
   有一天晚饭后,关向应和几个同学在大连街头散步,碰到一个巡捕无故殴打一个稚弱的学生。他向同学们使了一个眼色,大家一拥而上,质问那个巡捕为什么打人。起初巡捕依仗主子势力,蛮不讲理地向他们咆哮起来:“你们臭学生敢和衙门作对,你们要造反哪!”关向应理直气壮地质问巡捕:“这个学生犯了什么法,有什么错,你这样毒打他?”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喊道:“你无故打人就不行!”“揍他!”巡捕虽还嘴硬,心里很虚,只好狼狈地溜掉。回到学校后,关向应又发动更多的同学,一起到衙门去找那个巡捕算账。对这次学生的斗争,日伪警察局非常头痛。他们害怕引起更大的学潮,只好作出让步,把那个毒打学生的巡捕调走。
   这场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由于同进步书报的接触,再加上历次斗争的实践,逐渐促进了关向应阶级意识的觉醒。当时在他的思想上,经常苦苦思索着一件事:为什么穷人总是受欺压,为什么世界这样不公平?他在学校里和同学:谈起过这个问题,也在家里和大人谈起过。他的母亲、奶奶都和父亲一样,对关向应说:“穷人的命不好,这是前世注定的。”关向应从来不信邪,不相信什么命运,始终坚持说:“不对!你们说那些穷人是自己爱受穷吗?不是的,是因为他们没有地,没有车马。”关向应对富人的仇恨,引起了奶奶的不安。有一次她试探着问:“喜麟子,你看东家场院上粮谷成堆,车马不眼热吗?”关向应斩钉截铁地说:“我不眼热,也不稀罕。……东家场院上的粮仓,不是东家自己劳动得来的,我们不能像东家那样,靠别人养活。为什么都是人,他们就该有钱,我们就该受穷。这是世道不公平。……等我长大了,非要给它平一平,让大家都有吃的,都有穿的。……”
   关向应在日文课本书眉上批写了“中国”、“我是中国人”、“精忠报国、报国!!!”等文字,显示了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关向应在日文课本书眉上画丑化日本侵略者的漫画,以此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
   在学校里,日本人强迫中国学生学习日文,关向应对此异常不满。他常在学校发的日文课本书眉上批写“中国”、“我是中国人”,“精忠报国”、“报国”这样的话。还画了一些丑化日本人的漫画,抒发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当年他这样批注过的日文课本,至今在关向应纪念馆里还能看到。
      参见温化之:《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大连时期的新闻通讯、报纸刊物简况》。《大连文化艺术史料》(大连艺术研究室编)第三辑,1987年4月出版。
附注:    
 1《关向应传》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年出版

 2、作者简介

    穆欣(1920-2010),原名杜蓬莱,河南扶沟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创办了《战斗报》,1940年参与创办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抗战日报》(后称《晋绥日报》),任通讯采访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教研室主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外文发行出版局副局长兼人民画报社社长、总编辑。著有《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南线巡回》《邹韬奋》《林枫传略》《陈赓大将》《穆欣通讯选》《王震传》《述学谭往--追忆在光明日报十年》《劫后长忆》等。

 3、照片为本站所加,照片来源除署名外均选自《纪念关向应》大连史志办公室编 大连出版社2002年出版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