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公益捐赠 » 公益新闻 »

志存高远 造福社会

发布日期:2016-07-07 11:29    来源:慈善公益报    作者:王 燕
    ——记为残疾人事业矢志不渝的共产党员高民
   在革命老区山西省吕梁市,有一位身残志坚的人,他办过墩布场,开过编织厂;当过老师,做过装修。无论他身处怎样的境遇,他都在用一己之力帮助无数的残疾人就业。最终他因办学而灿烂,完成了授人以渔的华美转身。他就是现任吕梁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吕梁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高民。
   作为一个残疾人,高民深切地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和生存的艰难,体会到残疾人带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所以在生活条件改善后,高民觉得他应该帮助其他像他一样的残疾人,为他们谋求生存发展之道,为政府分忧、为社会造福,让他们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平等参与社会、融入社会。
   高民先后办过墩布厂、编织厂等适合残疾人生存就业的小企业,帮助过一些和他一样的残疾人。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他感到要从根本上帮助残疾人,只有让残疾人从思想上、能力上超越残疾。在这之后,高民创办了一所综合型残疾人学校,使残疾人接受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吕梁市23万残疾人生存、发展的问题,使他们自强不息、残而有为、学有所长,由社会的包袱变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而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命运因艺术而改变
   高民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医生。他从小向往成为一名军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6岁那年,高民因一场腿病无钱医治,使左下肢落下了永远的残疾。在看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生命的支柱》和《黑暗的光明》等励志书籍之后,他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并立志实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初中还没毕业,父亲就托人将高民安排到木器厂做学徒,希望学一门手艺来维持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高民拿起了画笔,从此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两年里,他工作之余就挥动着画笔,刻苦练习绘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执着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勤奋的汗水赢得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闪光:一幅《昭君出塞图》受到了周围人们的赞美和有关专家的认可。随后,他被调到离石的一所小学任美术老师,第一次凭着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个体力劳动者转变为一个脑力劳动者是不易的,一个身体残疾的体力劳动者要迈上三尺讲台更是难上加难,这对于高民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生命的飞跃。
   在教学岗位上,高民并没有自我满足,他产生了强烈的拼搏欲望,他希望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决定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冲刺:去高等学府深造!在别人眼中,一个体力劳动者,还是残疾人,奋斗到教师这个岗位已经不错了,考什么大学,简直是异想天开。但是,知识已经使高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党的教育也促使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更高的定位,他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他认为,既然他能从木器厂成功跃上三尺讲台,那么他也一定能成功地迈进高等学府的大门。
   说到就要做到。为了练好人物素描,高民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起早贪黑,努力作画。他画的最多的是老人和残疾人,他用手中的画笔追诉着对社会弱者的同情与爱。
   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高民数次背着画夹,单骑游走陕北,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严寒酷暑。黄土高坡的大风、陕北农民那饱经风霜的脸,使他的画面更深沉,也更感人。1985年,高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次曙光,那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西大学艺术系,迈进了心仪已久的高等学府的大门。也是在这一年,高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时,他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要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都说象牙塔的生活是幸福的。可是作为残疾人,大学的生活照样是艰苦的,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高民再次挑战自己,克服困难,通过更加勤奋的学习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几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他的绘画屡见报端,作品《苦恋》在山西画报上发表并获奖,一时感动了许多人。这段经历也使他对残疾人工作有了一些想法,冥冥之中他总觉得自己要为残疾人做些什么。
   命运因创业而坎坷
   大学毕业后,高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作为一个残疾人,照理说应该很满足了。但高民并没有安于现状,他觉得应该为其他残疾人做点事,做社会有用的人。也许是因为父亲的教诲,也许是因为身为一个党员的信念,高民说干就干,凭着朴素的感情和执着的信念,他从贩卖衣服、开小门店,到装修承揽小工程、做煤炭生意,下广州、闯深圳,风餐露宿、吃尽苦头。他上过当、受过骗,有时甚至血本无归。为了追一笔欠款,高民曾独自驾驶着对方顶账的旧车从几千公里外冰天雪地的哈尔滨驶回吕梁。
   艰苦的奋斗,不断的努力,终于赢来了丰厚的回报。到1995年,高民已有了一些积蓄。在这期间,他帮助了很多残疾人,随时随地,只要遇到他们,高民就给他们买一些生活必需品,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笑容,高民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欣慰。
   有一件事至今还留在高民的记忆里,深深牵动着他的心。在一个下雪的冬日傍晚,在高民去看望自己父母的路上,他看到一位腿有残疾的老人摔倒在雪地中。老人衣衫单薄,在寒风中冻得脸色发青,嘴唇发紫。高民十分同情老人的处境,他把老人扶上车,当即给他买了一件棉大衣。在交谈中,高民得知老人靠乞讨度日,没有生活来源。他突然感到仅仅为老人买一件冬衣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于是,高民着手创办了吕梁地区残疾人煤焦有限公司,安排了30多个残疾人就业。两年后,他又创办了吕梁地区大众服务公司,从事家政服务工作。考虑到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又办了残疾人墩布厂,先后容纳残疾人近80人。看到原来衣食无着的残疾人在自己创办的公司里凭劳动养活自己,高民感到这才是他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在。这些残疾人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高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冷遇,有的是友爱和相互帮助。每逢节日,高民更是精心筹划,开展多种集体活动,和大家一起聚餐,中秋节大家分享各自从家里带来的月饼。那种幸福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是无法言表的。
   在这期间,高民还坚持每年春节慰问残疾人。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年货的时候,高民却顶着寒风带着大米、白面、食用油及慰问金一户户走访特困残疾人。别人都说他傻,拿上那么多钱白白送人,但是当高民看到他们眼里闪烁着感激的泪花时,他心里特别满足。
   天有不测风云,正值高民的事业迅速向前发展的时候,市场走势持续低迷,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原材料短缺等困难。尽管他殚精竭虑、奔走呼号、千方百计寻求出路,但到2000年,高民苦心经营的残疾人企业团队还是解散了。
   当时的痛苦对于高民来说是有生以来最大的心灵磨难,他常常彻夜思索,夜不能寐。那时候,尽管看着自己亲手创办的残疾人团队解散了,尽管承担着几十万元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感到自己疲倦的身体和痛苦的心灵都快支撑不住了,但要为残疾人办点事的想法在高民心中始终没有熄灭。他咬牙挺着、摸索着、思考着,他想起美国人海伦·凯勒、中国人张海迪,这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他们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始终鼓舞着他,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在吕梁考察扶贫攻坚工作时,专门接见了高民,为他亲笔题写了“自强不息、造福社会”8个大字。
   命运因办学而灿烂
   “我要在生命的废墟上播种希望”,这是高民在创办吕梁市第一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时常讲的一句话。
   这些年的创业经历使高民深刻认识到,仅靠输血式的扶残方式,单纯创办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生存发展问题的,要从根本上使残疾人生存自强,必须改变以前的输血式扶残为今后的造血式扶残,让残疾人接受教育、学会一技之长,依靠技能立足社会。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引下,创办一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的念头在高民的心中逐渐升腾。
   告之亲友,亲友惊讶;告之朋友,朋友讥笑。“办残疾人学校,还要上规模,你是不是钱多的花不了,这些年赔的还不够,怎么给自己出这么一个馊主意呢?”大家都好言相劝,但高民是一个认准了要做的事就决不回头的人,他说办这所学校是他生命的最后梦想,否则会遗憾终生。从此,高民开始了他辛酸艰难的办学历程。
   民办特殊教育在吕梁是首例,审批难、找场地难、筹资更难,高民受过冷遇、听过嘲讽、遭过白眼。长期的寒暑奔波劳碌,使他的腿疾加重,曾几天几夜下不了床。为了办学高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心中“不让残疾儿童像自己一样痛苦,在生命的废墟上播种希望。”这个念头支撑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
   2004年4月,当高民拿到办学的全部手续后,他哭了。2004年9月19日,对于高民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主体教学楼举行奠基仪式。
   为了建设好这座吕梁残疾人生存发展的学校,高民从图纸设计到施工质量,样样亲自把关,一切都参照国家最先进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一切都着眼于百年之计。为了方便残疾人,楼层安装了电梯、设有盲道、餐厅、医疗室等,相关设施一应俱全。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能卖的家当都卖了,亲戚朋友能借的地方都借了,资金压力压得高民喘不过气来。后来,在多方支持和帮助下,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经吕梁市人民政府、吕梁市教育局等单位正式批准成立,是一所全日制民办综合型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于2004年奠基,2005年正式开始招生,看着残疾孩子带着灿烂的笑脸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高民终于圆了多年的梦想。
   学校自2004年创办以来,从不足100名学生、25位老师,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在全市范围内招生376名,包括各种聋、盲、肢残、智力落后的孩子。班级设置达到34个,教职工人数126余名。学校除开设正常的文化课外,实用美术、体育、手工制作、艺术培训(声乐、舞蹈、器乐)、康复按摩、计算机应用与操作、缝纫、烹饪等职业课也同步开设。学校的发展逐渐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年被吕梁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民办公助性质的学校,按照这种办学体制进行管理,同时为学校批拨教职工编制60个,纳入财政预算。此时高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成了他人生的信条!
   学校残疾学生95%来自吕梁各县、市、区偏远的农村家庭,他们家庭贫苦,经济来源贫乏,无法交纳学校所需学杂费用,面对这一现状,为了让残疾孩子能接受教育,2005年招生以来,学校对所有学生实行“三免费”(免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为了普及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学校2014年又实行“八免费”入学,即免收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陪读费、清洗床上用品费、免费缝补衣服、免费理发、免收医药费,大大缓解了贫困学生家庭无钱上学的困境,也承担了政府9年义务教育普及的任务,更为吕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赢得了家长及各级政府的一致好评。
   残疾孩子可以无忧入学了,但是学校压力却是前所未有的。为了缓解“八免费”给学校带来的经济压力,也为了给残疾孩子创造有利的实习、就业条件,2010年,高民转变思路,依据市场需求与残疾人的特点在学校开设了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校办工厂(吕梁市德善残疾人福利制衣有限公司),以此盈利资助学校的运转,为学生提供学前教育、康复教育、就业岗位,这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学校“医教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以产促教、以产养教”的办学思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校创办10多年来,高民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紧抓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另一方面全面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初步形成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的模式。摸索出了从学前康复教育、9年义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办厂安置就业4个模块发展的办学方向,实现了残疾人“康复、教育、职业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平台。
   学生的成绩就是学校的成绩,学生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收获。如今,行走在宽阔美丽的校园,被簇拥在370余名残疾孩子中间的时候,高民才真正感到是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感到自己创业的所有艰难困苦都是值得经历的,感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就是成就事业回报社会!
   命运因希望而奔放
   谈到未来,高民觉得:学校的培养目的是学生学好技能、拥有自信,能够自强不息、享受人生。他希望残疾人的痛苦和无奈在他的视野里消失。高民计划在现有办学体系的基础上,创办更多的校办企业,以学校为龙头、校办企业为基地,孤儿院、福利院为两翼,努力为残疾人营造学有学校、劳有工厂、疾有医院、穷有福利院这样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人生是一场较量,有过怎样的付出,就有怎样的收获。高民不懈地拼搏,不仅使自己在紧张充实的生活中找到了人生价值的坚实坐标,而且还赢得了人们的刮目相看。面对这一切,高民由衷地感到欣慰。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高民将一如既往地本着“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努力把学校办成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把这项艰巨的事业做大做强,为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理想提供场所、创造机会,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呼吁更多人加入到慈善和扶残助残的行列中来。记者 王 燕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