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红色兴县 »

兴县东会乡村干部为老百姓办事

发布日期:2017-03-25 10:38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郭炳中
   乍暖还寒之时,尽管小河已经解冻,但黑茶山山麓的皑皑白雪还清晰可见。
  早就听说,东会乡小坪头村有一位当了将近30年村干部,为老百姓办事从不含糊,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村支书高保生。采访脱贫攻坚故事,走访老高,是记者此行的目的。
  人勤春来早,在全市上下擂响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战鼓的当下,3月4日,记者驱车沿四八烈士纪念馆旅游公路,来到兴县东会乡小坪头村采访时看到,身处大山里的小村庄,虽然气温较低,但勤劳的人们已经开始投入春耕备耕阶段,田野中尚带着几分萧瑟,寒风中已然有许多农民开始往地里运送农家肥,这里的农民和全市其他地方一样,已经紧锣密鼓地主动投身脱贫战场了。
  “你想着老百姓,老百姓的心里就装着你”
  小坪头村坐落于风光如画的黑茶山脚下,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有人口457人,耕地1970亩,是典型的靠天吃饭村。
  当记者来到村口时,只见众人围观在一户人家院外的牛棚前,有说有笑,手忙脚乱,一片繁忙,好不热闹。走近时,才发现是一头母牛在产仔。57岁的主人张补贵和妻子王爱英乐得合不拢嘴,这已经是今年以来老张家“喜从天降”般新添的第四个牛犊子了,谁都明白老张家又要发财了。
  当记者向老张打问高保生在何处时,生性开朗的老张卖起了关子说:“高保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我们村找其他人也许难,但要找他太容易了,哪家有困难,哪里有忙帮,他就在哪里。”
  “赶紧回家歇息,大老远赶来多不容易,我们这里是深山老林边,典型的冷凉气候,外面风大,别把你们冻着了。”正在纳闷之时,一个身材瘦削、长相精神的人凑上前来,热情地把记者让进隔壁自家的屋里。老张紧随其后赶紧说:“他就是你们要找的高保生”。
  果不其然,名不虚传,老高就是村民嘴里的“碾转转”。“在村里当干部就得把村民当自家弟兄看待,不用说现在是农闲时节,就算是农忙时,只要是他在村里,谁家要是有点大事,他也是尽最大可能,来到跟前,好有个照应。”现年64岁的高保生直接打开了话匣子。
  记者注意到,作为一村之长的高保生家并不比普通村民家阔绰多少。整洁干净的农家小院,还算是体面。但家里的陈设显得异常简陋和老旧,沙发、茶几、家具等都是“老得掉牙”。
  小坪头村,地处林区,人少地多,土地还算肥沃。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优势给小坪头人带来了丰衣足食的富庶气象。
  随着打工潮汹涌而来,土地优势渐失,“土”出不了头,人们转向“工”,此消彼长。
  如何“点土成金”,高保生苦苦思索。2008年秋,高保生把村民带到交城参观,高标准的现代养牛业让他们豁然开朗。
  交城取经回来后,高保生倡议建立小坪头村养牛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50多户农户一拍即合,“凑”出几十万元,买下了六七十余头牛。牛羊不能吹糠见米,高保生又让大家购买优种莜麦、脱毒种薯、红芸豆、胡麻等经济作物耕种。
  如今,每到莜麦、脱毒种薯、胡麻成熟季,外地客商直接把货车开到小坪头村的乡村公路上,吆喝着收购。
  “只有把老百姓当亲人,老百姓才把你当亲人”
  2012年,高保生兼任大木沟村支书。有一天,他到大木沟村核查低保。在一姓张的人家,他看见床上躺着女主人,桌上摆着几个空锅空碗。女主人招呼坐,可家里没凳子。
  原来,女主人瘫痪卧床,男主人也有病,一旦发病,什么也做不了,女儿在县城读书,学费也成问题。
  高保生召集村支两委开会,说了张家的情况,最后筹了2000元钱送过去。
  会后,他又把张家的情况报到乡里,乡政府解决了3000元。
  那家姓张的人家,在高保生的全力帮助下,生活日渐好转。一家人逢人便说:“高保生帮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真是个活菩萨啊,如果不是老高出面,真不知能熬过来。”
  “只有把老百姓当亲人,老百姓才把你当亲人。这体现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两个字。”高保生说。2014年以来,小坪头村连续三年获得了县里授予的“四星级基层党组织”称号,高保生因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也成为东会乡农民讲师,并获得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荣誉。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小坪头村将不折不扣地落实‘一村一品’精准脱贫的发展思路,壮大以养牛为主的养殖业,牛存栏达到150只,扩大地膜覆盖土豆种植面积,达到450亩,扩大红芸豆、胡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500亩,让农民们稳步增收创收,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坚决不掉队,坚决不拖全乡脱贫攻坚的后腿。”采访结束时,高保生踌躇满志地说。(记者郭炳中)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