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吕梁精神(06月21日)
- 悼念王军大哥(06月11日)
-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党史故事】米缸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9-04-16 18:05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吴钱妹
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口古铜色陶质米缸,高61厘米,腹围167.7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27厘米;鼓腹、曲径、圆口、竖条花纹。历经90多年的岁月洗礼,米缸已然陈旧斑驳,外面还留下了一条狭长的裂痕。它是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的见证。
故事要追溯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当时,敌人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常常食不果腹。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途中驻扎在莲花县的甘家村,村里的老百姓不知道来了什么兵,以为是军阀来了,便四处东躲西藏。
工农革命军进村时一个老乡也找不到。这时,部队已经断粮,战士们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听见村子西头传来了炊事员兴奋的叫喊声,“班长,快来呀,我找到粮食了!”原来在一间破陋的矮房墙角,发现了一口古铜色的米缸,装着半缸白花花的大米。按说没见到老乡本人就拿走人家的东西是违反纪律,但想到瘦得皮包骨头的战友们,炊事班班长心酸不已,犹豫不决。最终,为解燃眉之急,只得把老乡家里的半缸米做成了饭,让战士们先填饱肚子。当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炊事班班长,严肃申明革命纪律,并责令部队务必照价赔偿。因为没有那么多银元,部队临走时留下了一封诚挚的道歉信,并卷好一床棉絮放在米缸里用来抵米钱。
待部队离开后,米缸的主人陈娇枝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半缸的米没有了,米缸里塞了一床棉絮和一封信,信上写着:“老乡对不起,我们到你家时找不到人,吃了米缸的米,留下一床棉絮作为补偿,请收下。”从此,这口米缸成了陈家的传家宝。新中国成立后,陈家生活条件好了,添了新家具,唯独这口缸没有舍得换,几十年过去了,缸裂了个缝,陈娇枝用桐油掺石灰补了补还在用。1969年,陈娇枝将这口米缸捐赠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的动人故事,在甘家村世代流传下来。(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纪委监委)
转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本站编辑: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