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贺龙传》第九章 1、 神来之笔

发布日期:2016-03-11 16:24    来源:劝学网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焘反对红军北上,因而党内斗争日趋尖锐。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俄界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并决定将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直属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张国焘却公然违反决定精神,胁迫红军总部及其他红军南下。
    中共中央为教育和争取张国焘,未向全党传达俄界会议精神。贺龙、任弼时和红二、六军团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全不了解。因为中共中央与红二、六军团联络的电报密码留在红军总部,中央与贺龙等便失掉了电讯联系。
    9月,蒋介石调集140多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妄想把长江以南唯一的一支主力红军消灭掉。
    贺龙等认为敌情空前严重,决定“依据原有苏区及东部游击区,抓住有利时机击破东面急进之敌,破坏其向西逼进企图将我军包围于龙山、桑植、永顺狭小地区之计划,再寻求机动,在运动中击灭其它方向之敌”。按照这个方针,红二、六军团于9月上旬撤离津市、澧州,在石门西北集结待机。
    但是,因为敌人采取集中兵力、缓慢推进、构筑碉堡、步步为营、逐渐缩紧包围圈的战法,红二、六军团难于找到有利的歼敌机会,根据地也日益缩小,形势日渐不利,必须采取新的对策。9月29日,突然收到周恩来发来的询问红二、六军团情况的明码电报。贺龙、任弼时立即给周恩来发出了密码电报:“你们在何处?久失联络,请来电说明此间省委委员姓名,以证明我们的关系。”第二天,却收到了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共同签署的回电:“29日来电收到,你们省委弼时同志书记,贺龙、夏曦、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委员。一、四两方面军6月中在懋功会合行动,中央任国焘为总政委??我们今后应互相密切联络。”红二、六军团领导人不知道中共中央已率红一、三军团北上,以为与中央的电信联络已经恢复,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给上级的电报,包括部队行动的请示报告,都是发给朱德、张国焘的。
    鉴于局势严峻,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经反复讨论,决定将主力移出根据地,到黔东的石阡、镇远、黄平一带,在广大无堡垒地区进行运动战,争取在那里创建新根据地,并报请朱、张批准。朱、张指示由红二、六军团“按实际情况决定。”为了加强主力,保证部队顺利转移,军委分会组建了红五师和红十六师,并将部分机关人员补入主力部队,将红十八师留在根据地掩护主力转移,并指示该师当斗争条件不利或主力离开黔边时,可及时转移与主力会合。
    11月上旬,红二、六军团集中在桑植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准备。精简行装,每人只带3天粮食,两三双草鞋,以便轻装前进。
    出发的前一天,贺龙在桑植县刘家坪红二军团全体大会上讲话说:“现在,我们二军团已经有3个师8个团,六军团也建立了红十六师。我们两个军团已有1.7万人。比起刚刚会师的时候,扩大了1倍还多。蒋介石搞来140多个团围攻我们。我们在根据地坚持了1年的斗争,人民支援红军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这里山多、田少,加上敌人烧杀掠抢,养不了我们这近两万人的红军喽!所以,我们要从内线转到外线,打到敌人后方去。”
    要跳出近140个团的包围,转到黔东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贺龙认为,如果直奔贵州,后边跟着咬得很紧的10几万敌军,红军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因此,贺龙建议先到湘中,威胁长沙,调动敌人大批兵力追往湘中,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然后,再抛开敌人,转入贵州,取得主动权。
    军委分会领导成员一致同意贺龙的提议。突围开始后,第二天便突破了敌军的澧水封锁线,第四天又突破敌军的沅水封锁线,消灭了一批敌人。
    贺龙等立刻命令两个军团展开攻势。从11月23日到28日,先后占领了辰溪、浦市、淑浦、新化、兰田(今涟源)和锡矿山,控制了湖南中西部广大地区,并迅速展开了发动群众抗日救国、打击土豪劣绅、组织抗日游击队和筹集物资经费的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还扩大了3000多名新战士。
    红军在湘中捷报频传的时候,贺龙的女儿出生了。有人说,等贺龙来给她取个名字。红六军团政委王震说:红军打了胜仗,就叫捷生吧!贺捷生在战火中出生,在襁褓中参加了长征。
    红军突入湘中,出敌意外,他们急忙调动7个师追了过来,还有几个师也随后赶来,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湖南中西部地区。
    在军委分会会议上,贺龙说:“敌人追来了。我们再拖他们一阵。我们兵分两路向东南兜个大圈子,索兴把这帮敌人全部吸引过来,让他们跟在我们屁股后头追,弄得他们人困马乏,我们再掉头去贵州。”
    大家同意贺龙这个拖着敌人兜圈子的办法。
    从1935年12月11日开始,红二、六军团连续9天向东南急进,大量敌人穷追不舍,拥向湘东南。突然,贺龙率红军转向了西北。时已隆冬,大雪纷飞,红军在崇山峻岭中忍受着寒冷和饥饿,兼程疾进, 1936年1月1日进到芷江冷水铺一带,把各路敌军远远甩到了后面。红二、六军团在这里安安稳稳地度过了元旦,1月9日,到达了石阡地区。
    红二、六军团长征开始时的这次行动在指挥上被人们称为神来之笔。
    石阡地区地瘠民贫,严重缺粮,无法长期供应两个军团的给养,地形也不利于打运动战。敌人15个师又陆续追来。军分会和贺龙遂决定转到贵州西部的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开辟根据地。
    一路上,贺龙率领红军时而向南,时而北进,时而作出袭取贵州省会贵阳的姿态,时而又作出抢渡乌江的模样,甩开敌人大部队,寻机歼其小股。
    敌人认为贺龙企图走红一方面军的老路,乃调重兵严守乌江,增兵遵义。然而,2月2日,贺龙却率部向西巧渡鸭池河,到了黔西县,各路敌军又被甩在了一边。
    红军占领黔西、大定、毕节3个县城及其周围地区以后,便展开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建立了以贺龙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各县苏维埃和95个乡、镇、村的红色政权,成立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和90多个有数十人至数百人的游击队和1个苗民独立团。同时,进行了打击土豪劣绅的斗争,焚毁债契,分粮分财,分发给贫苦群众视如黄金的盐巴,让这一带许多劳苦人民第一次吃上饱饭,穿上新衣。红军也进行了休整,加强了训练,并吸收了5000多名新战士。从1935年11月长征开始到1936年2月,4个月以来,红军几乎天天行军作战,不停地与敌军周旋,到了黔、大、毕,才得到了一次较长时间的休整。
    贺龙仍然十分忙碌,在建设黔、大、毕革命政权的许多工作上,运用了他的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争取和团结有影响的上层民主人士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毕节城里住着一位57岁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他是辛亥革命时期贵州反清举义的领导人,曾担任过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和云贵川总司令部秘书长,在西南军政界有相当高的威望。红军即将解放毕节时,国民党毕节专员劝他一起逃走。周素园断然拒绝说:“我不走,要走,你就撤走算了。不要跟红军为难,何况,你们也打不赢红军。贺龙当年就是闻名的虎将,你莫去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红六军团占领毕节后,红军到了周素园的家,看到这位当过大官的人家,居然没有多少财富,却有很多书籍,其中许多是被国民党政府严令禁止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有些已被批注得密密麻麻、圈圈点点。王震听了汇报后,连忙前去拜访。一见面,王震笑着说:“周老先生,你当过大官呐,红军来了,你为什么不跑?”周素园说:“我当过大官,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又没发过不义之财,没得家产,两袖空空,何必跑?”王震又问:“你有不少马列主义书啊?”周素园笑了:“孙中山的革命失败了,如今的中国乱成了这个样子,我总该寻找救中国的真理嘛!我研究马克思列宁的学说足足10年了。
    马克思讲得对,我相信马克思主义。可惜人老了,只能纸上谈兵喽!”
    王震大为感动,向贺龙作了汇报。不久,贺龙以主席名义请周索园担任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他工作很有成效。因而,比较顺利地团结了一批上层开明人士。
    当红军准备撤离毕节的时候,贺龙指示说:“周素园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经受不住和我们一道长征。他老先生为人刚正,影响不小,我看可以转到香港去为我们党作统一战线工作,发挥他的长处。”贺龙还指示把一批黄金和银元送给周素园作路费、生活费及活动经费。周素园知道后十分激动他说:“我在黑暗社会里摸索了几十年,想为中国作些贡献却到处碰壁。现在参加了红军,才找到了光明。请告诉贺龙同志和几位首长,我周素园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里!”
    贺龙听了十分感动他说:“好啊,有骨气,我佩服,我就赞成这样的人,就是拿18个人不去打仗专门照顾他,我也要抬着他长征。我们就同患难,生死与共喽!”贺龙和周素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周素园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经多次和他畅谈,说他是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和同志。
    大定县的一位开明士绅彭新民,被选为“拥护红军委员会”主任,工作努力很有成效。但因为他是个士绅,也就有些不恰当的议论。贺龙率军经过大定县城的时候,亲自到彭新民家里去拜访,称赞他的革命行动,让他不要听那些流言蜚语,我们是信任你的。彭新民深受感动。红军撤离后,彭新民在当地坚持斗争英勇牺牲了。他以生命回答了贺龙的信任。
    贺龙和红军在黔、大、毕地区搞得红红火火,急坏了蒋介石。他从南京飞到贵阳,亲自布置对红二、六军团的“围剿”。他命令贵阳行营主任顾祝同指挥5个纵队进攻,令两个纵队在东西两面防堵,由川军杨森、李家钰部沿长江设防。他下定决心,妄想用120个团的兵力,把贺龙和红二、六军团一举消灭。蒋介石亲来督阵,各路敌军不敢怠慢,尽管他们几个月来已被红军拖得人困马乏,战斗力锐减,仍然疯狂地开始了进攻。红军在金沙、三重堰以北地区两次寻机歼敌,未能如愿,敌人重兵渐渐围拢过来。
    贺龙和其他领导人都认为红军应该转往黔西南,摆脱敌人的围攻。行前在毕节城,由贺龙主持召开了万人大会。贺龙作了感人的讲话。晚间,军民一起举行了盛大的游行。成千上万的群众拥上街头,提着灯笼,举着火把,气氛十分热烈。这那里是在准备撤退,倒像在庆祝红军的胜利。
    2月27日,贺龙率红二、六军团撤离毕节,进入乌蒙山区。
    贵州山区的2月,天寒地冻,许多地区渺无人烟,几乎买不到粮食。1万多人的红军在一座座大山中转来转去,艰难困苦是很难形容的。因为敌军遮断了通往黔西南的道路,红二、六军团为了摆脱敌军的反复合围,在乌蒙山中辗转回旋,转了差不多1个月。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紧,可以回旋的地区越来越校红二、六军团陷入了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以来最艰险的境地。
    贺龙的脚板上裂了一寸多长的口子,流着血,疼痛异常,他柱着一根拐棍一步一跛地在崇山峻岭中走着。他的马驮着伤病员,自己又不肯躺在担架上让别人抬着走,迈一步,身躯就颤抖一次。休息的时候,贺龙坐在山坡石头上,往开裂的脚板上抹些油,用火烧伤口,直烧得皮肉发焦把血止祝贺龙痛得咬住嘴唇,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后来,油脂没有了,就直接用火来烧脚板。
    这时,任弼时患了肺玻贺龙十分着急,把卫生部长、医生、护士、副官都找来,十分严肃他说:“你们要照顾好任政委啊!你们晓得,要不是任政委带着六军团、带着电台,冲破敌人封锁和我们会合,想想嘛,我们就是离了群的孤雁埃大家一定要照顾好他。”
    任弼时身体虚弱,骑马困难。贺龙动员他躺在担架上。任弼时怕影响了战士们的体力,坚决不干。贺龙又动员肖克、关向应、王震和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前来劝说,任弼时才同意坐上担架。一次,任弼时躺在担架上,贺龙拄着木棍,迈着艰难的步子跟在后面,给任弼时讲笑话,而他的双脚正在流血。
    贺龙召开军委分会会议研究部队行动。他说:“我们的情况不妙,敌人100多个团的情况更不妙。他们从湖南、湖北、四川让我们拖起跑,比我们更受罪。敌人各个纵队只受顾祝同指挥,行动不大一致。包围圈虽然缩小,漏洞还是有的。再有,敌人对我们永远估计不足。这1个月转来转去,敌人会以为我们垮得差不多了,也增加他们的骄气。现在是时候了,我认为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隐蔽地从敌人的接合部钻出去,兼程进入云南,捅捅龙云这个马蜂窝。”
    大家赞成贺龙的主张。贺龙召集两个军团各师和部分团的干部,下达了秘密突围的命令。要求部队行动一定要十分隐蔽,不准点火,不准喧叫,马蹄裹布,不准发出声音;凌晨从敌夹缝中通过,即使被小股敌人发现也不准打枪,不准捡歼灭小股敌人的便宜,要极迅速地摆脱敌人。
    根据贺龙的命令,红二、六军团从密集的敌人中间迅速穿了出去,在昭通、威宁之间越过滇军孙渡纵队的防线直趋滇东。
    红二、六军团这次历时1个月的回旋作战,是在云贵高原的乌蒙山中进行的。这个地区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山高谷深,缺粮缺水,瘴疫很多,又处在多路敌军不停顿地围追堵截之下,确实经受了极端严重的考验。
    后来有人评论说,这是贺龙在长征中指挥艺术的又一次神来之笔。3个方面军会师之后,毛泽东在保安与红二、四方面军部分领导人会晤时,曾十分高兴他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