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贺龙 »

贺龙在吕梁十二年(三)

发布日期:2017-02-08 12:00    来源:兴县新闻网    作者:王永卫
 开展生产自救解决军民生产生活问题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扫荡和连年的自然灾害,根据地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乡村残破,耕地面积减少了战前的百分之十六,粮食产量降低了三分之一,军民生活极度困难。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贺龙同志领导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司令部机关干部开荒种地,植树种菜。发动部队就地取材,用羊毛纺毛线,织毛衣,解决穿衣过冬问题;发动军民开采煤矿,砍伐木材,到外地交易,解决医药、纸张和吃盐等问题。1943年4月28日,贺龙同志为《解放日报》撰写《向自给自足的目标迈进》的社论,强调边区部队的“生产任务就是战斗任务”,要求指战员春耕后认真下种,及时除草,保证完成当年生产任务,向边区部队自给自足的目标迈进。1944年3月7日,又在《解放日报》发表《为完成十万石细粮而斗争》一文,总结1943年边区部队在生产建设中的成绩:开荒20余万亩,共收细粮3万石;种菜地1.8万多亩,收蔬菜2300万斤;养猪1万余头,养羊1,5万只,基本实现“丰衣足食,兵强马壮”。为了奖励农业生产,晋绥分局颁布了减租减息和开荒条例,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45年,边区军民共开荒地195万亩,等于创造了一个兴县的耕地面积。其中,机关部队开荒20万亩,尤其是三五八旅,自己开办酒房、油房、粉房、豆腐房等解决军民的生产生活问题。1945年贺龙师部接管大武镇之“景荣源酿酒坊”,1946年贺龙元帅亲自命名为“晋绥边区酒厂”。( 1949年2月,地方政府接管后更名为大武酒厂。2002年大武酒厂经过企业改制后更名为老传统酒业有限公司搬迁到马坊镇刘家坡村)所酿之酒用于晋绥军区司令部招待党中央领导和功勋战将以及社会名士,极其珍贵。
消灭封建剥削,实行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3月5日至5月8日,晋绥军区召开了军政干部参加的建军会议。会议提出以建设土地改革的军队作为思想教育中心。会后立即调大批干部到土改工作团去。5月7日,贺龙出席晋绥分局在临县郝家坡召开的地委书记和各地土改工作团负责人参加的土改经验交流会。6月18日,贺龙和李井泉等颁布训令,号召贯彻边区建军会议精神,加强部队中土地改革的教育,彻底消灭封建剥削,以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1947年9月1日,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在一切新老解放区必须坚决实行土地改革”的伟大指示。晋绥边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贺龙同志和晋绥分局当即于10月向部队发布训令,明确指出:“土地改革是我们全党当前一个严重的历史任务,是支持长期战争,争取革命胜利的中心环节”,要求军队不仅要“成为贯彻土地改革运动的工具,积极参加斗争,而且必须同时在部队内部进行土地改革的教育,明确而坚决地提出,彻底消灭封建剥削,以确保我党土地改革任务的完成,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办学育人,文体强军
    贺龙同志在战场上是威震敌胆的名将,也是晋绥边区文体工作主导者。他虽没上过几天学,一生戎马倥偬,但他十分注重文体教育和宣传工作,一有空就看书读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在一二0师设立了“文化补习班”和“体育运动团”,并亲自参加学习和运动比赛。1941年9月18日,贺龙同志在为《抗战日报》创刊一周年撰写文章,曾精辟地指出:“一个强有力的报纸是与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同等重要”。高度评价道:“《抗战日报》的出现,使我们整个晋西北改变了一副新面目。有了《抗战日报》,我觉得,我们的精神更焕发了,我们愈加成为不可战胜的了。”在贺龙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晋绥边区的“战斗剧社”、“七月剧社”、《抗战日报》(后改为《晋绥日报》)和《战斗月刊》及体育运动等都搞得十分出色,名闻全国。毛泽东曾对一二0师在一面打仗、一面生产的极度困难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给予高度评价。贺龙同志经常对战士们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教育战士们学文化,锻炼体能,杀敌立功,报效祖国。鼓励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经风雨,见世面,不要关在书房里闭门造车,死啃书本。他说:现实的革命斗争是一本无字天书,这是任何书房里都读不到的。就拿我来说吧,从五岁起就念书,念到十岁,连一本“人之初”还没有念完,就再也不上学了,……现在这点儿家底,全靠几十年闯荡来的。 1945年9月1日,文水解放后,贺龙简装轻骑,来到县城,一是前来看望嘉奖作战有功部队,二是急速部署部队撤离转战。期间,召见了文水县县长李奎年、汾阳武工队副政委李凤年同志,并听取了他们的情况汇报。当汇报到文水城内有一所中学,有学生几百人,其中许多受革命影响渴望参加革命,非常高兴。贺司令兴奋地说:"这是宝贝疙瘩,青年学生,军队和地方都需要,建设新中国,更需要有文化的人才。"并说:"文水城我们可暂放弃,但知识青年我们要争。"当天下午贺龙同志来到文水中学,对广大师生们作动员讲话,从抗战胜利后的时局,讲到中国的两种命运和前途。他希望广大师生参加革命,继续读书深造,做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贺龙的演说,大大激发了在场广大青少年的革命热情,一部分渴望革命的青年,更加坚定了走革命之路的决心。当时听贺龙演讲的除文水中学的师生外,还有文水女子高小和男子高小的学生。当日下午贺龙离开文水前,召集随军工作团和县委负责同志,研究了吸收这批知识青年办学的问题。他提议学校定名为"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驻晋随营学校",自己兼任校长,由他的秘书彭德同志任副校长。9月10日,大武解放后,这所学校设在了大武镇。该校是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中等学校。学校先后设有贺中一部、二部、三部、贺中附小和地方干部培训班。11月7日,学校正式开课。这天,全校师生集中在大武镇水图先生庙前大操场上,贺龙校长作了重要讲话,并宣布了教学计划。校部设组织科、教育科、管理科。学生按文化程度分编为5个队,每队有队长1名,指导员1名,有的队设有副队长或干事1名。课程设置,以转变学生世界观为核心,进行革命理论和文化教育。学生生活待遇和部队一样享受供给制。1946年7月1日,该校在离石改名为“贺龙中学”校长仍由贺龙司令员兼任,李长路、钟师统任副校长。1947年11月下旬,该校培育的300名学生到西北野战军工作。新中国建立后,方山县在原贺龙中学的基础上创办了“大武中学”,后更名为“方山县第二中学”。1985年9月,方山县恢复了“贺龙中学”的校名并举行了贺龙中学建校四十周年纪念大会。
  上图为贺龙中学
  1946年10月,一二0师所属三五九旅进行了历时659天的“南征北返”,也就是第二次万里长征后,进驻吕梁山区。王震同志被任命为吕梁军区司令员。那时,三五九旅的家属队在王季青(吕梁军区司令员王震的夫人)同志的率领下也于1947年2月随军家属来到了相对安全的方山县大武镇杨家会村住了下来。
  家属队在这里安顿下来后,按照部队党组织的要求,得自己解决自己的供给问题。为了把那些带孩子的家属全部解脱出来,去参加劳动。家属队队长王季青同志和指导员肖彩贞同志商议后决定筹建自己的子弟学校。报告送至三五九旅旅部后很快就获得了旅党委的赞许。后在贺龙的支持下在杨家会村的山神庙里成立“贺龙子弟学校”。经过一阵子准备后,1947年5月,“贺龙子弟学校”顺利开学了。校址就设在杨家会村西边一个山头上的山神庙里。
上图为位于杨家会村的“贺龙子弟学校”旧址
    1947年10月,由于战事的变化,贺龙子弟学校随部队搬去了山西曲沃、河津县高家湾村的抬头庙。1950年年初,学校又随军到了新疆,安置在了红山脚下的大庙里,并更名为“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学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贺龙同志英勇顽强,勇挑重担,具有一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在坚持晋绥抗日根据地斗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上马是将,下马是民,并十分注意教育军民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他经常告诫干部:“要看到晋西北人口本来就少,加上连年战争破坏,群众负担很重,人力物力都已十分窘迫。”当时军区司令部和晋绥行政公署住在蔡家崖,经常召开重要会议,急需要修建一座礼堂,贺龙同志当即提出了“自力更生盖礼堂”的建议。决定在晋绥所属机关部队中发起一个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运动,节约生活开支,购买砖瓦木料;备料、运输、施工也都由干部战士承担。贺龙同志亲自打石运料,指挥施工。不用政府一分钱,不用群众一个工,硬是自力更生修起了可容纳数百人的礼堂兼饭厅。1948年4月1日,毛泽东离开陕北,来到晋绥边区的首府——兴县蔡家崖,在这里作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王永卫  原载《吕梁晚报》 完)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