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刘文珍

发布日期:2015-05-20 16:19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基金会
            1911年生,山西省霍县人。1928年在太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参加山西牺盟会和抗敌救亡先锋队,在中共山西工委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牺盟总会派往霍县牺盟会工作,参与组织农、青、妇、儿等救亡团体,建立抗日武装自卫队。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霍县县委书记兼洪赵河东工委委员,接连组织举办了5期村干部训练班,他大部分时间都到训练班讲课,经过训练的近300名同志皆为抗日骨干。县委还在原第三高小开办全县教师培训班,由他主讲统一战线,合理负担和游击战争。县委和抗日政府又将全县各抗日团体统一组织起来成立了抗日救国总动员委员会,使人民武装自卫队发展到170人,不脱产的农民自卫队有千余人。1939年6月任中共洪赵地委书记,12月晋西事变时带领洪赵游击第三大队坚持在隰县、孝义一带与阎顽军和日伪军进行斗争。1940年任中共晋西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科科长,晋西北党校副校长。1942年9月任晋绥分局第六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地委所辖宁武、静乐、忻县、崞县、代县的部分边缘地区,紧靠日军占领的同蒲铁路以西各据点,他在此任职3年,领导党政军民度过了抗战最困难阶段,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创造性地贯彻“劳武结合”与“挤敌人”的方针、组织了20多个武工队,发动和团结地方武装与各界民众,采取联防围困、破击、警戒等多种办法,一面开展反“蚕食”、反“扫荡”、“挤敌人”的斗争;一面组织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坚持清野,挤退日伪军,扩展根据地,建立并保卫了与中央联系的交通线。1944年晋绥边区召开的第四届群英会上,将宁武“劳武结合”的经验作为范例进行推广。作家马烽、西戎所著《吕梁英雄传》即大部分取材于武工队配合地方民兵武装“挤敌人”的生动事例。
      抗战胜利后,任中共吕梁区委委员、晋绥分局第四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为解放吕梁组织了多次战斗。1946年春调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1948年秋,带领一批干部随军北上,参加了攻打绥远的战斗。1949年6月,任晋绥分局(移驻临汾)临时党校副教育长兼1部主任,为进军大西南集训了南下干部30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绵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成都市委书记,西南纺织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共四川省委城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工业部部长,《上游》杂志总编辑、
中共中央西南局副秘书长、宣传部部长,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院长,四川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2年5月4日在成都逝世,终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