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张子意

发布日期:2015-04-30 12:28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04年生,湖南省醴陵县人。1917年考入长沙县长郡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团副,湘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兼白区工作部部长,红6军团、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前期,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兼做中国部党的领导工作。1940年回国,在新疆被盛世才关押,继陈潭秋任狱中党组织负责人。1946年7月营救出狱,回到延安。
  1948年初被调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分管《晋绥日报》社的工作,同时兼任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了新式整军运动,并在分局和军区联合召开了对敌斗争会议上作了军事整训报告。按照会议确定的方针、任务和战略战术的原则,他协同领导,指挥晋绥边区军民在野战军主力调离的情况下,于边沿区及敌占区积极寻机歼敌,先后组织发起十里长滩战役、忻州战役,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境内的阎、傅所部,配合了友邻战略区部队对山西、绥远两省国民党军队的反攻作战,使晋绥解放区的斗争形势日益好转。他领导开展对敌政治攻势,组织部署各分区普遍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展开颇具声势的争取瓦解工作。八分区印制了告阎军人员书、反攻形势图、反正通行证等各类宣传片146种、6万余份。民兵、游击队、武工队及干部群众,利用护送治愈阎军伤员、奔袭包围敌据点、召开敌占区群众大会等机会,将宣传品散发传播到阎军军营、据点中,极大地动摇了敌人的军心士气,造成了敌大量下层官兵逃亡起义,投诚到解放区。作为分局主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他抓好机关报《晋绥日报》,使之进一步发挥了党的喉舌及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1948年4月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之后,该报认真总结吸取了土改运动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继续发扬其内容丰富、尖锐泼辣、旗帜鲜明的优良传统和风格是,更加重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报道,更加注意报纸的真实性、群众性、战斗性及其正确导向作用,成为深受读者欢迎和人民大众真正的良师益友。他将曾被贺龙誉为“模范的通俗报纸”《晋绥大众报》复刊;领导创办中共临汾工委机关报《临汾人民报》,根据晋南地区工商业城市并重的方针,在如何办好城市党报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他组织、领导了各个文艺领域取得新的拓展。各地民办公助和完全民办的群众剧团大量涌现,开辟了解放区群众文化的新天地;七月剧社、战斗剧社等专业文艺团体推陈出新,创作演出了《土地归农民》、《光荣花》、《翻身曲》等大型优秀剧目,尤以6场歌剧《刘胡兰》为此时晋绥边区戏剧运动的突出成就。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观后,号召各部队剧团迅速赶排、广泛演出,以教育干部战士。他倡导美术工作者掀起新年画创作高潮,对无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农村封建旧文化阵地产生了重要影响。1948年9月兼任中共晋绥分局总学习委员会书记,领导了边区各级在职工部的学习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农工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副主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等职。1981年逝世,终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