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基金会动态 »

继承和发扬“一二·九”精神

发布日期:2016-12-12 19:51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
    12月11日晚,在北京清华大学校园,林炎志理事长在听取了段晓飞秘书长关于基金会近期的工作汇报后,专门谈到了刚过去的12月9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讲到了“一二·九”的精神,说到了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意义,还特别介绍了他在前一天参加“一二·九”座谈会上的发言。那次发言团中央网站已转载,编者赋予了这篇讲话一个更有内涵的名字,“我的父母告诉了我,<一二·九>这三个字的分量。”
    林炎志希望青年一代不忘“一二·九”的精神,多些责任和担当,盼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参加到传承红色文化和帮扶老区的事业中。说到“红色晋绥”网站,他略做思考,执笔写下一段赠言愿与大家共勉。
林炎志给“红色晋绥”网站的赠言
林炎志为“红色晋绥”网站题写赠言
林炎志听取段晓飞关于基金会近期工作汇报
 
 
 
 
链接:
我的父母告诉了我,「一二•九」这三个字的分量!
作者:田桥 王璇 骆文杰
    1948年4月生,黑龙江望奎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共吉林省委原副书记、吉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曾担任清华大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校团委书记等职。“一二·九”运动重要领袖林枫、郭明秋之子,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创立人。
    八十一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动荡未定。在那个充满阴霾的冬日,凛冽的寒风怒吼着、叫嚣着,却浇不灭爱国青年们走上街头舍命请愿的热情。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打倒汉奸卖国贼!”“立即停止内战!”那响亮而坚定的口号在国家濒临灭亡的历史长夜里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那是黑云压城的第一声惊雷,是破晓前的第一缕曙光。 
    他的父母,与「一二·九」紧密相连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林炎志的母亲郭明秋作为北平学联主席,是这场运动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当时,被中共河北省委任命为北平市委书记的林枫(林炎志父亲),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直接领导这场运动。经过多番努力,地下共产党人与学生运动这两条“战线”实现了联合。之后,为了把学生爱国运动向前推进为更广范围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1935年12月下旬,经林枫倡议,北平市委领导北平学联成立南下扩大宣传团,组织一批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向各地工农士兵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从而把“一二·九”学生运动引向了一条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林炎志的父母林枫、郭明秋
    1936年1月下旬,林枫与姚依林、黄敬在骑河楼清华大学学生会举行会议,成立了一个抗日的、先进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青年组织,即后来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它的诞生和发展,极大推动了“一二·九”运动的深入发展。郭明秋和林枫的真正结识是在“一二·九”运动结束之后。
    1936年3月,党组织安排他们俩以假夫妻身份到天津配合工作。1936年夏,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林枫与郭明秋结为伉俪,从此携手走过了烽火革命的一生。
    父母的峥嵘岁月让革命火种在心中扎根
    每年11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林枫计划”)选拔都开始在全校范围内铺开,这项由林炎志及家人所设立林枫基金出资支持的培养计划从2012年开始,每年秋季学期从大二、大三本科生中选拔约15名同学,开展以2年为周期的因材施教。
    这项计划为何以“林枫”命名?为何把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项目宗旨?林炎志直言与他父母所经历的“一二·九”革命岁月分不开,林炎志心中永远忘怀不了他的父母林枫、郭明秋对他讲过的热血革命往事,忘不了他的父母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时眼中闪耀的炽热光芒。
    这些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潜移默化接受的家庭教育让革命的火种在他的心中深深扎根,“一二·九”三个字不仅意味着一段峥嵘的历史,在他看来更象征着青年学子蓬勃向上的精神与力量。
    对“一二·九”的历史林炎志熟稔于心,1935年11月18日,清华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秘密的“北平市学生联合会”,学联总部设在清华园。
    12月3日,清华大学举行了全体学生大会,会上经过激烈的争辩,进步同学驳倒了国民党学生所说的“请愿游行就是反对领袖”的言论,一致通过了“通电全国反对一切伪组织、伪自治”的决议。
    12月8日,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草拟了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震撼人心的吼声,疾呼“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国大众,大家赶快联合起来!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12月9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学生参与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6000余名爱国学生涌上街头。
    从12月10日起,北平各校学生按北平学联的决定实行总罢课。清华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举行了校内各种集会与演讲会,讨论国内外形势,揭露蒋介石卖国投降的真面目。清华救国委员会和学生自治会组织了纠察队、宣传队、情报队、广播队,积极开展各项抗日救亡活动,12月16日再次示威游行。
    这些闪光的抗日救亡运动记录着那个年代的英勇革命精神,记录着青年学生为民族未来奋勇呼号、奔走相告的热血,一二九三个字至今闻之仍然铮铮作响。
    “‘一二·九’运动是学生自发的,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这个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核心。”林炎志这样讲到。他认为,正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二·九”运动才产生了具有全国意义的深远影响。
    正如毛泽东在《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的讲演中指出,“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大批进步学生通过“一二·九”运动,加深了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升了思想政治觉悟,最终投身于革命事业。
    “一二·九”精神内核是“理想信念高于天”
    “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二·九’运动,而是应该站在社会历史进程的高度去重新认识它”,林炎志高度认同“一二·九”其中的精神内核。“中国老文化的底子加上近代以来的两大强烈刺激(指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促使知识分子的思想实现了一次大飞跃。”大批青年学生游行示威,发出抗日救国的呼声,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主体性和民族自觉性。
    这场爱国行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从而促进了国民的觉醒,促进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林炎志特别提到了父母亲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从入党的那一天起,他们就立志把一生献给党的事业。”即使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时,信念依然没有丝毫动摇。
    林老师的书房摆满了书籍,其中大部分都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林老师回忆说,很多书都是当年父亲从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买的,一直保留到现在,父亲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操守,与喜爱读经典是分不开的。
    “一二·九”精神不能有断代
林炎志和学生的合影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产生不同的青年,当代青年大学生需要传承“一二·九”爱国精神,并在新的时代通过实践赋予其新的内涵。“革命年代虽然渐行渐远,但‘一二·九’精神不能有断代。”林炎志如是说。
    今天回顾“一二·九”爱国运动的历史,目的不仅在于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更是在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弘扬“一二·九”运动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虽然不需要像当年的热血青年一样发起运动、抛头颅洒热血,但要接过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火炬,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广大学子,更应该有时代担当感和社会责任感。
    林炎志在其著作《没有个人功利的追求》的序言中写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功利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个人功利主义情绪几乎无处不在了。但是,在社会学科学领域里,共产党人在追求真理的认识上,还是应该尽量少一点个人功利的影响,甚至最好是完全没有个人功利的追求。”
    林炎志说,当年发起和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学生们,是真正为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担忧的爱国青年。当代有志青年要自觉拒绝个人功利的盲目追求,摒弃精致的利己主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担当,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自我奋斗历程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用青年的知识才干与信心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本文链接来源于:清华研读间、共青团中央网站)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