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杨奴作

发布日期:2016-05-17 15:38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03年生,山西省保德县人。因家境贫寒,从小走口外刨甘草,打短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靠租种小块边角地和帮工、卖炭为生。
    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为打破日寇经济封锁、解决根据地军民衣食问题,号召无地、少地农民上山开荒种地,规定3年不交公粮,5年不交租。此时,杨奴作家有5口人,就他1个劳力。但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开了老坟地21亩、荒坡地6亩、熟荒地9亩、生荒地1亩半(平整为水地)。他没有牛,全凭两只手种上了庄稼,还种了10棵果树、5棵枣树。他每天鸡叫前就起来拾粪,白天多在地里干活。每隔3天还要到30里以外的煤矿背上炭(1次背130斤),到别处去卖。这一年,他所种的庄稼尽管被冰雹打了4次,仍然获得了好收成:产糜、谷6大石又4斗,豇、绿豆 3大斗,南瓜2000多斤,山药900多斤。因此,他在出席晋西北劳动英雄检阅会(后称第一届群英会)的83名劳动英雄中,被评为农民特等第一名,获奖锦旗1面,大黄牛1头。他对采访的记者说:“去年因为家贫,只能出8升公粮,今年我要多交公粮,帮助咱的队伍打鬼子。”
    此后,他又出席了晋西北第二届群英会,被评为农民乙等劳动英雄。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