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安骏

发布日期:2016-05-09 15:29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16年生,山东省巨野县人。中共党员。幼年时父母双亡,在房叔家孤苦长大。15岁于韩复榘部当兵,不久转到晋绥军任班长。1935年后因两次“涉共”2度入狱,虽严刑拷打,则宁死不屈。“七七事变”后,出狱复戎,参战报国。可长官对他在南口战斗中的负伤立功不予理睬,反要撤销其代理排长。他愤然离去,辗转找到了八路军,曾在115师短训班和晋西北抗大七分校学习。后任交城县游击3大队副大队长、新军工卫旅2团2连连长。
    为减轻人民负担,晋绥军区要求部队做到训练、工作与生产相结合。他奉命于1943年底率部进驻兴县东山安沟村(与敌占区岚县交界)一面担负警戒任务,防奸自卫,一面与当地群众实行军民变工互助,共同发展生产。该村34户121口人,有12户因不堪日寇汉奸的烧杀抢掠,宁肯在冰天雪地中住山沟石缝也不愿回村。2连首先召开群众斗争大会揭露名逞凶霸道、欺诈百姓的敌特汉奸之罪恶并作了相应处置。其次将过去节约的9000多元(西北农币)和800余斤粮食全部用于周济民众。如帮助柴高小、尹银生等特困户还债度日、开办豆腐坊,一户户找回外出村民且给修复房屋、顿生活。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安连长同村 干部群众商议后组成军民生产互助委员会,把部队和全村劳力、畜力、工具统一组织起来,合理分配使用。部队帮群众开荒耕地(把自开的部分荒地也分给群众),运送肥料,村上老农帮部队提耧下种,妇女给做鞋、缝洗等;还合办军民合作社与榨油坊等副业生产,又派教员创办了1所学校。经过1年多的组织起来大生产,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群众视部队如救命恩人,部队视群众为父老兄弟,连部成为村里商量解决问题的中心,安连长成为老乡们最信任的朋友。连多人垦荒种地余亩,加上个人种的亩,人均亩半,粮菜全年自给有余(向政府交了公粮),养牛驴头3头、羊30只、猪24口,又搞编席,采药等增加收入,大大超过了军区规定的生活标准。同时连队参加了军区“练兵团”,组建自愿结合的练兵习武小组,订出纪律、项目和要求,特别是提出老战士要打仗、生产、练兵“三在前”的倡议,得到全团老战士的响应。安连长采取“为实用练”的方针,把操场课堂、练兵技术、军事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课堂”演练法。即带队到距敌碉堡百多米的大土塄后面,让几名战士瞄准敌哨放排枪,引诱敌人开火。他便以此地形和打来的子弹、炮弹射角及如何躲避等原理、技术为教 材给大家现场讲课。战士们既学到了事技能又锻炼了胆量。照此进行多次,  且变换地形、距离与科目。这样使2连成了全团练兵成绩最好的连队之一,也成为晋绥军区部队学习的一面旗帜,被授予“拥政爱民模范连”,军区政治部将其事迹编印戍小册子,在全边区发起了“安二连运动”。1944年12月,他出席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荣获“特 等模范工作者”称号,受到行署和军区的嘉。2001年逝世,享年85岁。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