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白全英

发布日期:2016-04-29 16:00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13年生,女,山西街临县人。“晋西事变”前,与丈夫靠揽工租地为生。
    1940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她参加了妇救会,被选为自然村妇女分队长,发动妇女作军鞋100多双,军衣100多套,裤子20条,袜子30双。1941年冬,参加区上开办的妇女纺织训练班(40天),学成了一天能纺五六两棉花的本领。回村后,即动员40多个妇救会员学纺织,并让自己会木工手艺的丈夫制作纺线车。接着从区里领回棉花,连同丈夫作下的纺线车一起分配给愿意学纺织的妇女。春节期间,她拜两个回村过年的纺织工人为师,学会了织布,同时自带了两个徒弟,从而推开了村里的纺织工作。
    1942年春,她被群众推选为村主任,于是,她一边发动群众支援抗日斗争,边开展纺织运动。全村上交公粮55石、公草5千斤;添置纺线车近80辆、购买织布快机3架;有2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有80多名男女青少年上了冬学。她因丈夫有病(年底病逝),自己租种了13亩梁地(收获粮食2.5石)、1亩水地瓜菜(收益2500元农币);纺了40多斤棉线,挣农币2800元,买了13亩梁地。
   
自制的纺线车
    1943年,她卸任村主任,继任农救会秘书,春天青黄不接之际,她从全年的公粮任务中预集3斗粮食,又贷了4斗,救济了10户贫苦农民,并为12户佃农减了7石租子;夏季反“扫荡”中,发动妇女慰劳了活捉4个日本鬼子的本村民兵,并专设了1孔窑洞,给晚上轮班站岗、放哨的民兵做饭;吃夏收、秋收时,发动40个妇女参加变工互助劳动,按居住远近编为4个组,在收割、打场等环节中节省了900多个工;至日军“扫荡”、抢粮时,已实现了“空室清野”,留作吃的口粮也已加工为米、面。全年,动员妇女做军鞋148双、军服130套、军袜50双;购置织布快机4架,学会织布8人;参加冬学40天。她自己除参加公益活动外,种地23亩(其中开荒地5亩),植树20株,梁地收获谷子4石、黑豆1石、山药14布袋、萝卜7布袋、老南瓜80个,交了3斗公粮水地收益3360元(农币),给人织布挣了1匹布,买了1亩水地。因而,在晋绥边区第三届群英会上,荣获妇女特等劳动英雄奖。此后,她积极组织妇女参加纺织运动和变工生产,动员男劳力实行劳武结合,开荒増产,保卫家乡,在边区第四届群英会上被评为妇女甲等劳动英雄。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