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王永和

发布日期:2015-06-08 14:08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第一册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08年生,山西省人。中共党员。1937年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总会执行委员,山西省总工会常委, 牺盟总会工人救国联合会筹备组负责人。
  1940年3月于晋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晋西总工会秘书, 他在大会工作报告中号召广大工人积极参加对敌斗争和生产运动, 争做保卫与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模范,大会通过了晋西总工会8项抗日斗争纲领,并明确规定了工人的政治权力及经济利益等。同年5月兼任晋西“抗联”常委。1941年秋兼任晋西北临时参议会筹委会委员。1942年8月任晋绥边区总工会主席,在«抗战日报»发表«关于公营工厂职工会与厂方关系的商榷»一文。到1943年全边区已形成一支拥有7.8万余人的各业工人队伍,和广大农民群众一道开展大生产运动、支持敌后抗战。同年12月随阎秀峰、卫一清率边区农、工、青、妇等抗日群众团体,接管并改组晋西师范为晋绥党校二部,他任干部队指导员(队长是张平化),且负责后動生活供应工作。在整风审干运动中,二部几个队唯有干部队不喊口号(诸如“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不交待死路一条”等),不搞车轮战术、逼供信,而是采取比较文明的办法旁敲侧击,促使自己交待问题,争取宽大处理。当时党校二部数百人集中在陕西阎家堡村,生活异常困难。他抽人迅速从黄河东岸的保徳一带调运了粮食、土豆、白菜、猪肉等主副食品。l944年5月5日,党校二部于兴县碧村改建为晋绥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他任总务处处长兼1队(工业队)主任、生产科科长、实验合作社负责人。总务处设有采购供应人员与各队、组联系,负责统一办理后動、生活等相关事宜;还组建了一支20多头骡子的生产运输队;办起养殖场,种植蔬菜地,既为教学实践服务,又帮助改善了学校的伙食。一队的教学任务是着重培养边区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干部,设有木工泥工组、铁工组、化工组、钉鞋组等,并在附近搞了木工合作社、铁业合作社及小型煤窑,作为教学实验基地。
  抗战胜利后,他作为晋绥边区总工会主要负责人,主持召集工会座谈会并致电重庆政协会议,要求国民党当局忠实执行停战协定,严惩勾结残余日伪军进犯我解放区的晋绥军罪魁祸首;呼吁全国同胞一致努力,为制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而斗争。据有关资料记载,到1946年10月,全边区工人总数达1l.2万人,工会会员发展到6万人(其中绥蒙区5000余人)。1948年领导全区工会组织,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土改运动中发生的冲击和侵犯私营工商业的“左”倾偏向,努力协调劳资关系,促进了边区工矿业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由晋绥工业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柏罗、技术员吴路青夫妇设计投产的炼铁高炉,采用铸铁管式540℃大风量鼓风,日产高硅生铁1吨,改写了晋西北地区一直沿用传统土方炉炼铁的历史。临汾解放后任晋绥分局党校四部主任。1949年10月,他奉命随军赴四川新解放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川西行署委员、劳动局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委员、劳动局长,陕西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