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我的回忆》办学(二)

发布日期:2016-06-21 15:32    来源:《我的回忆》    作者:冯文耀
    这所部办学校,培养对象,从工作任务不同需求,年龄、班次、学期长短,学科等变化不少。从1955年开招收本科生,但到1960年才招第二届。1955年刚决定招收高中毕业生建立本科,当时学校属总参联络部;但上级决定集体转业,周恩来总理批示:仍按军事院校招生方式,提前选拨,学生每人每月照发生活费23元。第一届本科都是在京、津、沪三大城市招收的,我去上海招生,五所军事院校,共同组为招生小组。不但看成绩,还要考察表现和家庭社会关系等情况。军事院校招生完了,才轮上重点大学选拔。我校招生的人数虽少,但学生品学皆优,后来不少人成为业务骨干,有的年过花甲,仍继续教书。
    从1955年招收本科生以来,分为干部训练班和本科生两大类;但外语课中的英、法、德、日和西班牙五种语言,两类班都分别在学习,其余课程就有所不同。本科生学的内容较广泛,政治课重于业务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做人的品德。干训班学员绝大多数是经过革命的洗礼锻炼;但不少人文化业务知识低些,除了外语,政治,业务训练也较繁重。其中对解放后参加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还进行了政治审查,首先动员他们把自己的家庭及社会关系,在历史自传中叙述清楚,组织上还发出调查提纲,收回后,核对自传,最后做出政治审查结论。学校还经常培训部机关业务干部的外语,一个班有十几二十来人的,也有六七人的,有夫妻二人班,这些班的学员大多是科处干部,有的是局级,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两年,也有三五个月的。
    此外,部里业务上和出国需要不少政治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领导骨干,部里本身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故经常经中央批准在一些省市选调局处级干部,调来后先在学校学习外语和业务,学习时间也有长有短。凡是要选调这些人才时,部里经常指定我和其他同志协同配合选调,1959年7月初派我去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省选调干部,到当年十月底完成任务,调来干部十一人,其中有局级干部五人。同时,因为要把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局局长的彭涛调来;按规定得经省委书记处同意,为此,省委派汽车把我从省会送到庐山,因省委书记处同志要贯彻当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同志问题都留在山上继续开会。我去后,省委副书记方志纯(烈士方志敏的弟弟,曾任社会部二室主任)同志让我在庐山景地乘车观景一天,完成调来彭涛(曾任我国驻印尼领事馆总领事和本院副院长;享年 90岁,于2003年病逝)同志的任务。
    1957年初,学校从新北京迁到部所在东边原外语学校(一外的前身)旧址,教学楼和办公在一起,本科生和年轻的学员住在南一院满清时的兵营,楼顶是铁皮,楼下潮湿。教师和外语班十四级以上的学员,包括校领导和教育处等负责同志只给南二院西一楼这所筒子楼,住不下一半人。时为党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从李克农口中得知房子很困难,派办公厅一位同志出席这次会议。我在这所学校从来没有做过后勤工作,做为唯一的副校长代表校长参加这次会议。我说,问题的难点是根本住不下讲师(包括讲师)以上的教员和十四级以上的学员。中办出席会的这位负责同志决定把他们在这里的东一楼腾出来让给学校。这一决定,把大难题暂时解决了。
    国家因“三面红旗”造成不小困难,学校经费本来就短缺,学生、学员、教职工的住房,直接影响教学。李克农向中央报告,经时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富春批示,改善我校住房条件,在北一院改造与南一院相同的旧兵营,楼房为砖瓦材料。同时北一院地形高于南一院,潮湿度较低。本科生、青年学员的宿舍解决了。同时在南二院大力改造东二、三楼,不但改换了铁顶,而且改进为有暖气的单元宿舍楼,内分大四间,小四间,小三间。大四间约合—百二三十平米,小四间近百米,小三间八十多平米,楼的中间楼上楼下是一套住房,共五间,约一百六十平米。每一单元有七平米的卫生间,设有大澡盆,厨房八平米,全家人可就餐;同时做饭时炉子上侧安装一热水桶,随时可以有热水洗澡、洗脸、洗浴。这些条件,当时仅次于部长楼。讲师以上包括讲师都住进去了。学校迁移到坡上村住址后,除杨耀南留在部里不搬过来住,其他的房子又全部让给部里了,只有长期短训班仍住北一院。
 
本文来源:冯文耀著《我的回忆》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