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投笔从戎奋战大青山第四章(三)

发布日期:2019-01-15 12:49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朱治国
 第四章 在离石整编训练
(1937年11月24日—1938年2月8日)
(三)沙曲村整编队伍
12月8日,支队奉命开赴晋西重镇柳林区开展群众工作,藉以动员群众参军扩大部队。柳林镇是离石的一个区(现已改县),地处宽阔而清澈的川河北岸,数千户人家,数百家商铺,沿河绵延数公里,是晋西一大重镇。当时的抗战峰火,对这里影响还不大,镇内拥挤着从太原迁来的机关、部队和商户,短期内的畸形发展,显得十分繁荣。
川河两岸,土地肥沃,村庄多,镇西15公里的“大成村”是刘校长的故乡,是群众中有影响的大户人家。支队在镇内休息两天,支队部率二、三中队移住镇西5公里的沙曲村,一中队由宁德青老师率领移住河南15公里风光秀丽的辉大峁村。各中队根据清源下乡宣传的经验分组到各村做群众工作,号召群众组织起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支援抗日战争。踊跃参军,保卫祖国。半月来,各中队扩兵百余人,大部分是农民,也有部分溃散在乡间国民党军队的散兵。其中,大成村附近村地下党员薛建功和田岐山二同志动员乡亲40多人,组织一个大排,参加了我们四支队,薛建功任排长田岐山任副排长。
部队扩大了,需要考虑吃、住、编制问题。12月末,全体集中沙曲村进行编队。这时120师又派来宋玉森,刘少勇两位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加强军事领导。支队由原来的三个中队扩编为相当于连的两个大队。支队还充实了领导机关,成立了参谋处,任命宋玉森为参谋长,张万精任作战参谋。政治处改由宁德青老师任主任,基于地下党员发展增多,党支部改为党总支,原主任曹振之专做党的工作,任地下党总支书记,对外称组织干事,兼管公开的民先队工作。武生意任宣传干事,王恒任民运干事,健全了政治处。支队部还健全了通讯、侦察、警卫、炊事四个班,副官处增加了石国柱、刘伟两同学任副官,购买了七八头骡子,成立了运输队。
一大队由原学生队组成。大队长皮秀香、副大队长胡定钧辖两个中队六个班,我被调任大队部文书。全大队80余人,整编前原为120余人,一部份调二大队任班、排基层干部,一部份充实了支队机关。动委会调走10人,派赴延安学习数人。要求离队走数人,本队人数减少了,但整个支队组织健全了。
二大队由新兵组成,辖三个中队,九个班及一个炊事班,全队120余人,大队长为唐子清,副大队长刘少勇,指导员为高三级同学张国清。部队扩大后显得人多枪少了,为培养一个能作战的连队,武器大多配备给这个大队。
动委会总部在整编成中游击队的同时,为加强各县区动委会的工作,陆续调走一批学生。教师除留刘墉如、宁德清、曹振之三人外,十多位教师全部调出。这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人才,调出四支队这个小天地,到更加需要干部的地方工作,比在四支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本是对革命有益的措施。但由于支队领导主观主义行事,没有向大家宣传解释,今天走两个,明天走三个,搞得很神秘。本来人们希望部队应该日益扩大,不希望减少,支队没有将事实公诸于众,以致引起大多数不明真相的学生胡乱猜疑,原来正常的事,成了人们发泄不满的话题,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有的同学提出离队,到八路军去,有的提议去大后方继续求学或另找职业谋生,不安心在四支队工作。部队组建时间不长,队伍是自愿结合的,谈民主有余,谈纪律不足,非党群众多,组织观念不强,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引起思想波动。支队领导,地下党组织发现研究了问题的症结,及时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分别找人个别谈话,摆事实,讲道理,毕竟愿意坚决抗日、不怕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流血的革命者占绝大多数,没几天情况就扭转了。走了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我们的部队更纯洁了。从盛地集训以后,再没有一个要求离队的。
部队整编不久,谈不上正规,但支队始终按八路军的建设原则教育部队。扩大收容来的国民党晋绥军溃散士兵,绝大多数比较好,有的提当班长,但也混进个别坏份子。在沙曲整编就绪,过了新年,即将移住城北盛地训练。出发前,有一个收容来的晋军士兵叫“石占奎”,有点军事知识,被提拔为二大队二班长,是个老兵痞,吃不了我军的苦,利用整编空隙,秘密活动了两个老兵,准备拖枪叛逃,上山当土匪。被发现后,引起全支队指战员的愤慨,几位领导研究后,出发前在沙曲村一个大庙前广场,召开公审大会就地将石占奎处决了,这一果断措施,对巩固部队起了很大作用。其他两个老兵经教育后,转变得很好。 
资料来源:朱治国之子朱瑞平
本站编辑: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