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六章第一节(1-2)

发布日期:2017-08-24 00:19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六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二)
第一节 八分区永田中学、晋西北第二中学
    八分区是永田中学是以分区专员顾永田烈士的英名命名的,设在交城县西北部的山区里。
    1938年2月,阎锡山在临汾的高干会议上调整了山西省的行政区划,在晋西北设第八行政专区,辖阳曲、太原、榆次、清源、交城、文水、汾阳9个县,占有晋中大平原的一部分和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所在地的一部分山区。第八行政区地处抗日前线,许多抗日工作都比其他地区开展得早一些。中国交城县委和县民主政府早已在牺盟会的配合下,领导着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根据地建立在交城山区,俯瞰着沦为敌占区的平川地带,这种形势对日寇极为不利,敌人经常向山区侵扰,抗日战斗十分激烈。在蒋阎第一次反共高潮中,阎锡山的八专区专员薛文教率400多人投降了日寇。1940年1月12日,第八专区军政代表大会500余人公选在文交一带从事抗日领导工作的顾永田为专员,康世恩未副专员,是众望所归。1月15日晋西北新政权成立,沿用阎锡山的旧称,名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简称行署;1941年8月1日,行署更名为晋西北行政公署,仍简称行署,专区更名为分区。
    1940年2月23日,日军13000人分六路向我晋西北根据地发动春季“扫荡”。在八分区激烈的反扫荡战斗中,顾永田专员壮烈牺牲。27日,行署委任副专员康世恩继任八分区专员。
一、八分区干部训练班
    八分区地处抗日前线,为了解决干部奇缺的问题,设立了一所八分区干部训练班,调党政军民各部门的在职青年进修学习。行署新政权建立后,训练班招收了最后一班。例如李莉是从太原阳曲妇救秘书岗位上,调回八分区,经过分区妇联主任杨华甫和抗联主任米建书鼓励动员,参加干训班学习的。李友莲也是同期参加学习的。
    干训班的负责人是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柏林,工作人员有王忠义(后来牺牲了)、李又生(病故了)、霍履新(现名李新),军事教官段同志(部队派来的),还有武福寿。学员五六十人,学习抗日的和党的基础知识,学军事。地址建在交城县原平川的岔口村,后因敌情转移到大塔村,最后在东葫芦的燕家庄结业。虽然学习时间仅有两个来月,但是收获很大,并在学员中秘密发展了中共党员。
    干训班结束后,绝大多数的学员回到各自的工作地区;干部除李柏林、霍履新另有重任调离外,其余的全部留下来办永田中学,还有少数毕业生留下来工作,同时继续学习。
二、永田中学预备班
    永田中学初建立时,是八分区的直属单位,校长由专员康世恩兼任,暂时负责人是干训班的刘光,大队长是武福寿,工作人员有王忠义、李又生、李莉做女生工作,还有两三位炊事员。学校驻地总是专署驻地相去不远,在西葫芦川的惠家庄开始接收学员。学生来源,除干训班毕业学员留下来的李莉作为学生骨干外,大部分是由清源、太原、徐沟、文水、交城、汾阳等县的地方工作人员中选送。由文水送去的有武齐(来自三区农救会)、王国桥、王醒民、宁守本、王在岐等,由交城送去的有惠成荣、刘玉玺、苏坐中、苏坐来、崔锦福、李森魁(张欣)等,由清、太、徐送去的有王青,由部队转来的有段志瑾、张保莲等女同志。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以初小程度的居多,还不具备建立永田中学的条件,因此,即名为预备班,为建立正式的中学做准备工作。开始阶段,工作人员和先报到的学员一起,参加了当地的“四大动员”工作,发动群众献粮、献钱、献鞋和参军。
    学员陆续到校,大约近100人,分为5个队,还有一个女生队。四五月间,刘光调走,李琪同志调来任指导员、第一任支部书记(未公开)。进行了几天的筹备,预备班就开学了。课程以政治课为主,李琪讲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时事教育和军事常识。课余,同学们互教抗日歌曲,经常唱的有“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西北人民一齐来战斗”等。
    新政权建立初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过几次莜面,只能在莜面中加点盐,拌些水,捏成圆团子(同学们叫它“炸弹”),蒸一下,七生八熟,也觉得好吃。不久,由于粮食来源逐渐苦难,就不断地吃黑豆,把黑豆在碾子上压碎,连皮煮熟,弄到盐时放点盐,弄不到盐时,就那样连汤带水一齐吃下。初吃黑豆时,不少同学因消化不好肚子难受,后来相互传授经验,即吃少些,加点野菜,就觉得好些了。有时吃一顿小米饭,就是改善生活了。打柴、背粮,全是自己动手,师生无一例外。
    永田预备班还得经常尾随专署行军转移,行军时,没有什么个人行李,有的一条棉被,有的有一件旧棉袍子或棉袄,每人背上两三斤的粮食袋子;两头毛驴驮着简陋的炊具和校部的一些零碎东西,这就是永田中学的全程家当。专署驻在东坡底时,学校由西葫芦川的惠家庄移到东葫芦川的燕家庄附近,又移到冯家庄。战争形势好转,专署机关搬到了西冶川的水峪贯,学校随着搬到了附近的西冶村,在几处地主大院中安顿下来,上课和住宿的地方都比冯家庄等地好得多。这里离平川近、粮食多,生活较好,学习正常进行,每天听课、讨论、军训、非常活跃。过了一段时间,又移到东葫芦川的冯家庄。就在这行军、上课,上课、行军的情况下,同志们始终保持了团结友爱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也得到了锻炼,确实达到了“为开办中学创造条件”的目的。
    领导上的关怀与教育对同学们的影响极为深刻。有一次,一二零师民运部长、新军政委罗贵波到八分区巡视工作,康世恩陪同他来到永中,同学们集中在一个大院里,就地而坐,热烈欢迎领导的到来,洗耳恭听他们讲话。罗政委讲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特别讲到处于敌占区前沿的八分区的重要性,要同学们学好本领到敌占区去开展工作,到游击区区组织群众,以隐蔽的和公开的各种方式同日寇展开斗争,壮大我们的队伍,扩大根据地,坚持抗日胜利。他还指出:永田中学担负着培训敌占区、游击区爱国知识青年和在职青年的任务,办好永中,平川的青年知识分子就会来的更多。康世恩也讲了话。他要求永中在安稳的环境中抓紧上课,学习好抗日战争理论,讲课要结合八分区对敌斗争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加强军训工作,并做好对当地群众的抗日宣传。罗贵波重视教育工作,百忙中专程给永中作报告。康世恩对永中更是多方照顾,关怀备至,每次路过永中驻地时,总要来看看大家。这些都加强了同志们在政治上、思想上的迅速提高。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