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五章第四节(6)

发布日期:2017-08-03 21:46    来源:未知    作者:晋绥基金会
第五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一)
第四节 晋西北师范学校(6)
六、合并与精简
    师范学校的学习条件比抗战学院时期好多了,但是战争却步步加紧。1942年,日寇四季“扫荡”,对我根据地进行“篦梳清剿、铁壁合围”,所到之处烧光、杀光、抢光。根据地人民以及所有机关学校的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扫荡”期间,我人民的一切生产、工作、学习活动全部停顿下来。全解放区实行坚壁清野,转移物资。机关学校年轻力壮的留在当地打游击与敌人周旋,年老体弱的和妇女干部转移到河西神木、府谷,敌人撤退后,返回河东工作学习。师范学校与抗战学院有相同的一点,就是在战争的间隙中坚持学习。师范在姚家会安定到1943年底,敌人破坏了之后,学校立即回来,重整家园。
   从1942年开始,全边区边战斗,边整风学习,边精兵简政。由于敌寇猖狂进攻,首先是战斗前沿八分区的学校不能立足,1942年3月,第二中学(永田改称)停办,大部分学员分配了工作,所余人数不多,到了临县,合并于第一中学,继而本着精简原则,行署所属的财经干校与政干校、抗联所属的民干校(贾正操带队)、青联的青干校,先后合并于师范学校,编成了3个干部班和1个预备班,安排了班级任及干部,已如前述。7月,晋西北第三中学自敌占区归来的师生由曹海明、刘盾带领,从三区静乐向兴县撤退途中,在岚离公路上遭遇敌人袭击,伤亡严重,余下的人数不多,也并入师范。两校举行了联欢晚会,学生插班学习。同时,师范和一中、二中(在保德的四中改称)先后共甄别精简了620人,尽量采取了紧缩的办法,适当充实了基层干部和小学教员。总之,晋西北中等教育的精简工作,主要在于 接收从敌区撤退来的内地区的青年学生,和政民机关调整机构精简下来的各干部学校的在校学员,并且结合了必要的紧缩。
    精兵简政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裁减人员,减去或削弱必要的工作,而是为了加强工作效率,以应抗战的需要。所以经过多次精简后,行署1943年对中等教育的要求主要在于提高学生质量,提高行政和教学效率。1943年9月,行署教育处召开了中等教育会议,作出《关于晋西北中等学校教育的决定》,指出:“晋西北中等学校的任务,是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培养各类工作干部和小学教师,以启发学生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集体主义思想,革除其封建的迷信的个人主义思想,加强其群众观念,培养其劳动意识,并提高其工作能力的目的”①并指出“教职工杂人员组织重质不重量,实行五一制,各校应酌情实行精简”②并对师范学校的师范班和干部班的课程与教学,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充实③但是这一系列的措施还没能贯彻执行,就被“抢救失足者”运动全部打乱了。
注:
    ①②前引《晋西北行政公署关于晋西北中等学校教育的决定》,1943年9月20日公布第一条及第五条。
    ③同上《中等学校教育文献》之三,14页。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