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120师和晋绥军区医疗工作者 一切为了伤病员

发布日期:2015-06-29 11:06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120师和晋绥军区的医疗卫生工作队伍,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继承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同部队指战员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战斗一打响,无论是卫生员、护士、医生、所长、队长、科长,都和指战员们一起奔赴前线,战士们冲锋陷阵,勇敢杀敌,医护人员则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


1948年2月,贺彪率队由兴县向晋南转移途中

国际友人白求恩以身作则

  1938年6月,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来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入到120师部队指导工作。他一到前线,就急切地向医务人员提议说:“到伤员那儿去,哪里有伤员,我们就应该在哪里。”他说到做到,身体力行。10月底的一天,他翻山越岭赶到359旅。王震旅长要他先休息用餐,他却坚持先去医院看伤员。到了医院他又立即给重伤员做手术,一直工作到深夜12时。他说:“中国共产党交给八路军的不是什么精良武器,而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干部战士。对于他们,我们必须加倍爱护,宁可自己累一点、饿一点,也不能让他们多受痛苦。”他的这种精神,使全体医务工作者都很受教育。1939年春天,白求恩又冒着危险,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的平汉线,到达冀中平原,到120师挺进冀中部队的作战前线,抢救伤员。4月下旬,齐会战斗打响了,白求恩大夫马上带领他的医疗队来到前线。贺龙师长为了他的安全,让他的手术室同师部住在一起,但白求恩坚持要尽可能地接近火线,以便及时救治伤员,减少残废和死亡。在3天3夜的战斗过程中,白求恩医疗队冒着生命危险,从火线上救治了70多名危重伤员。白求恩大夫那种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和极端负责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医务人员,医务工作者纷纷向白求恩学习,深入前线,忘我工作,抢救伤员。


晋西北军区后方医院(国际和平医院第六分院)院长祁开仁为伤员做手术

兴县瓦塘村裴家川口村晋西北军区后方医院(国际和平医院第六分院)遗址

想方设法保障战场伤员救护

  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而为配合治疗,又必须尽力保证和改善伤病员的生活,为此,晋绥军区医务工作者办起了供销合作社,自己腌咸菜、榨油、磨豆腐、制粉条、做甜酱,并派人到军区所辖以外的地区去采购油、盐、海带等各种副食品和日用品,按当时伤病员的伙食标准供给各医院。贺龙师长对伤病员的生活更是关怀备至,每次打了胜仗,他都派人把缴获的食品和日用品送到医院,给伤病员食用。有一次,独立第2旅贺炳炎旅长率1个团,袭击了宁武县日军的一个放牧场,缴获奶牛四五十头。贺师长指示,把奶牛全交给卫生部养起来,挤牛奶给伤病员喝。他们按照贺师长的指示,派有经验的人精心饲养,每天能产100公斤鲜牛奶,改善了伤病员的生活。

  在首长的重视和关怀,根据地群众的大力支援和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在不长的时间里,医务工作者为伤病员创造了较好的医治环境,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使许多伤病员很快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


和平医院工作人员在制作药箱和木器用具

为战友牺牲自我

  因为战斗频繁,离后方远,加之途中又有敌人的严密封锁,所以,伤员的转运非常困难。为此,医护人员总是冒着生命危险,尽量到前沿阵地去开展救护工作,同时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开展一系列应急救护措施。

  比如,有些重伤员一时不能转运,就分散在群众家里照料和隐蔽,医护人员轮流上门治疗;当敌情紧急时,医护人员发动群众把伤员抬到青纱帐里隐藏起来,敌人走后再把伤员抬回来;当伤员集中必须往后方送时,医护人员又动员群众组织担架、大车,昼宿夜行,隐蔽地通过敌封锁线;有时医护人员还通过做工作,争取伪军中那些有爱国之心的人士,帮忙转送伤员过封锁线。人民群众为抢救、掩护伤病员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1941年秋天,日军对晋西北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企图一举摧毁抗日根据地。日军的攻势首先指向第8军分区。敌人兵力多、来势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抓夫抢粮,并强行并村,增设据点。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边区8分区全体军民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分区卫生部的医务人员,在部长张汉斌的率领下,积极投人了战斗。张汉斌同志是一位久经考验的红军老战士,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医务工作者。在、反“扫荡”作战中,他不怕牺牲,不畏劳累,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以熟练的技术和满腔的热情为伤病员服务。在一次危急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前线,将一名身负重伤的副连长背下阵地。这位副连长得救了,但张汉斌却不幸中弹牺牲。

  在“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口号下,120师和晋绥军区的广大医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卫生工作宗旨,面对现实,积极创造医疗条件,深入战场救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