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只办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新西北报》(上)

发布日期:2015-04-23 14:43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新西北报社旧址

 

宣传抗日顺势而生

  《新西北报》是一张只存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报纸,创办于1939年元旦后,停刊于1940年秋,最初创办时只有两人。虽然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印刷设备紧缺、简陋,编辑力量薄弱,但是作为一张以统战面貌出现的代表进步力量所办的报纸,可以称其为晋西北三百万人民的喉舌,在团结动员广大群众、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倒退上成为当时一面有力的战斗旗帜。通过它的办报历程和报纸登载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晋西北军民齐心协力抗日的热情、顽固派破坏抗日、消极抗日“开倒车”的真实情况。尤其在面临日伪军袭扰、扫荡以及顽固派反动分子搞破坏的多重困难下,《新西北报》给予针锋相对,刊载了大量的报道,以掌握舆论上的主动。它对于稳定根据地军民抗日情绪、揭露真相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张在晋西北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报纸,我们有必要对其关注并作研究。

 

毛泽东关于“军队”与“文化”的论述

  抗战开始后,作为华北抗日的前线、拥有诸多资源的山西,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山西战场上,国共首先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突显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也树立了八路军和我党的威信。此时,毛泽东提出:“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使之成为实行抗战的立足点和发展抗战的出发地。随后,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115师、120师、129师,东渡黄河,相继开赴山西前线,开辟和创建了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等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晋西北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各解放区通往陕甘宁边区惟一的交通要道,也是守卫党中央、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对此,有人曾做过形象的比喻,如果将整个解放区比做一个抵御外敌的巨人,陕甘宁边区则是解放区的首脑,那么晋西北根据地就是解放区的咽喉。晋西北的八分区和六分区,是当时中央通向华北、华中等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中央文件的传送通过这里;大批干部去延安开会学习,延安派干部前往敌后各解放区,也大都经过这里,护送任务紧张而艰巨。所以,毛泽东同志曾说:“晋西北有着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晋西北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贺龙同志,曾满怀激情地对干部战士说:”晋西北虽然条件最差,但离党中央最近。党中央和毛主席派我们来守延安的大门,这是对我们的信任。”1937年8月至9月,八路军120师在贺龙、关向应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开赴晋西北地区,发动武装群众,拉开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序幕。1938年8月,中共晋西北省委又称为中共晋西北区党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为了巩固和壮大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重视军事斗争的同时,我党始终没有放弃文化方面的建设。毛泽东曾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任何敌人的。”1939年1月28日,在根据地初创时期艰苦的条件下,中共晋西北区党委领导的《新西北报》在岢岚创刊了。

  该报的前身为《西北战线》,创刊于1938年,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简称战动总会) 为主,联合驻岢岚的120师民运部等五个单位合作出版,间日刊,共出版了120多期。1938年秋季,战地总动员委员会被迫结束,《西北战线》停办。当时中共晋西北区党委认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结束了,但是宣传和动员工作不可中断,而牺盟会等进步力量依然存在,因此以牺盟会名义主办的《新西北报》顺势而生。

 

 晋绥边区发行的各类报纸通讯

 

两支笔撑起一张报

  准确地讲《新西北报》开始筹备时仅吉喆一人兼任主编,刘仲明是稍后调来的,任编辑兼记者,后来才增加了一个通讯员和一位办总务工作的同志。

  据吉喆、张友所写的《晋西北人民的喉舌——《新西北报》一文所载,当时的所谓筹备,主要是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准备。缺乏任何物质基础,也没有任何资料图书供参考,也无任何印刷和办报设备,仅有的就是每人一副简单铺盖和一个挎包,再就是吉喆和刘仲明手中的两支笔。这就是《新西北报》初创时的条件。

  《新西北报》是四开两版的石印小报。由于当时没有石印机,只好每期把用药水写好的版面,交给岢岚城内一家小石印局代印,出一期付一期印费,并临时雇用写字人员,每期按版面付给其酬资。

  《新西北报》初开始发刊时为周报,每周一期,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曾出三日刊和间日刊。当时的版面,第一版靠报头的上方,占全版三分之一的版面,登载社论、代论,以及其它重要方章,还登载牺盟会或其它领导部门向有关系统发出的不另行文的指示、号召和重要通知。第一版下半面登载重要新闻报道,如八路军各兵团,决死队和其他新军及各区民兵打击日军的胜利战报,战地前沿及敌后我抗战军民的战斗动态,以及宣传抗战、动员群众主军参战的报道,工农青妇等各群众组织的抗战革命活动等。第二版上方,约以全版四分之一的版面,登载国际消息,四分之三的版面,登载晋西北各县的地方消息,以及部分专栏通讯等。在报头右上角,每期安排重要的中心工作要点或口号。

  《新西北报》的发行,在创办初期主要以免费赠阅为主。报纸成批地寄发到各单位、机关县区等。刚开始由于纸张缺乏,每期的发行量为一千余份。为让更多的人读到报纸,该报鼓励各县各团体,通过油印、手抄、黑板报等形式,转载报纸所载消息,以弥补纸张紧缺带来的不便。

  至于报纸的各种稿件来源,战报主要靠党委及军事部门提供,各地区抗战消息动态依靠牺盟会以及各群众团体提供,记者也采访编写。国际和国内电讯稿由有关部门提供。由于报纸版面小,而需要登载的稿件很多,为此,编辑人员不得不对来稿进行提练缩写,力求以简要的文字突出原稿的主要内容。发展到后来,报纸的通讯网也逐步形成,广大干部和群众也踊跃投稿。

  版面的安排设计和标题的书写,总体要求是美观大方,力求广大读者能够欣赏。例如每个标题是从创刊到终刊,都是报纸总编亲自执笔书写,老宋体、仿宋体、黑体、行书体、美术体各多字体错落有致,引人注目。当然,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只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该报的中心任务是报道国内外重要消息,宣传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因为该报由牺盟会主办,牺盟会的会长是阎锡山,故牺盟会在报道上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局限性,但是该报还是巧妙地完成了一些报道,巧妙地配合了当时的形势。